以首航節能為例,該企業掌握了多種光熱發電方式,包括塔式、碟式、槽式,而且也完成了關鍵裝備生產線的建設,未來勢必會享受到光熱產業高速發展的紅利。
光熱發電業務包括了設計、材料研制、裝備制造、電站總包以及后期運行維護等,對于投資者來說,想要入局,還是要從各個細分領域入手。
總體來看,光熱發電行業近年來快速增長,而且產業市場空間極為廣闊,雖然目前我國在這一領域仍舊處于啟動階段,但是隨著各地光熱發電項目的推進,行業爆發已經成為大概率事件。
此前國家能源局下發了《太陽能利用十三五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明確指出,在"十三五"期間我國計劃完成太陽能熱發電裝機10GW,這意味著我國光熱發電行業將會正式啟動。按照10GW的裝機量,未來有望為市場帶來數千億元的投資機會,對于業內參與者來說,更是要積極參與。
從我國地理概況來看,國內適合大規模發展光熱發電項目的區域主要集中在新疆、青海、甘肅以及內蒙地區。
不過投資者在進入到相關地區的光熱電站建設項目中的時候,需要注意多重因素,包括項目立項、規劃、征地、建筑、環境影響評價等。而且,在實際開展光熱項目的過程中,也會衍生出大量的市場機會,例如電站空冷項目、儲能項目以及售電項目等。
再者,光熱發電站在建設過程中,也會遇到一系列的問題,例如儲熱與換熱、光熱一體控制、太陽能聚光等,都需要極高的技術含量。
這對于投資者來說,確實是不小的挑戰。但是想要參與到其中,就需要完善自身在技術方面的短板。畢竟光熱發電站建設是一個實操性較強的環節,對于項目承包方的施工資質、技術水平都有極高的要求。
而且,光熱發電站大多都是由地方投資建設的,因此,電站建成后的發電效率,也是地方選擇合作伙伴的重要前提。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分析,我國光熱發電行業的市場規模將會在2020年達到千億。
日前從最新的深圳藍皮書《深圳勞動關系發展報告》獲悉,因企業股權并購、企業遷移等引發的經濟補償金爭議等新型勞資糾紛增多。對此,藍皮書建議勞動關系管理機制也要“轉型升級”,企業應該準備好“十八套劇本”;并建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設立“勞動關系專員”制度,勞動關系專員獨立于任何公司、組織,也獨立于政府,為員工提供個性化服務。
以前,深圳勞資糾紛的爭議焦點主要是勞動報酬發放是否合理、加班工資的計算標準是否合法等。現在,經濟補償如何進行計算成為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分歧焦點;以前,法律強調企業不得因搬遷隨意解雇工人。但近年來,員工趁著企業搬遷的機會要求解除勞動合同,并獲得經濟補償金的訴求增多。隨著經濟補償法律規定的深入人心,在企業發生股權變化、重大經營政策調整,特別是產業轉型升級時,員工常常會要求企業先行買斷工齡,支付經濟補償等。但一些企業在經營管理中的制度改革尚未跟進,未充分考慮到員工具有新的維權要求而做好事前溝通工作,從而引發爭議。
《深圳勞動關系發展報告》顯示,新型勞動爭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因企業股權并購,員工擔心自身原有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要求企業先行支付經濟補償,再重新簽訂勞動合同。比如A企業宣布收購B企業某業務,同時接收深圳的工廠廠房和工人,B企業表示工人可以自愿選擇在享受相同待遇的情況下到A企業工作,也可以選擇相同標準的補償。但據透露工人們希望無論是留下還是離開,B企業都給予更高的補償,因此雙方引發爭議。
二是企業隨著經濟轉型需要外遷,在外遷的過程中,按照要求仍市內遷移的,員工應該隨企業遷移。但是有員工片面理解企業外遷文件精神,要求先經濟補償,給企業增加了壓力。
三是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勞動合同法》的決定以及《勞務派遣暫行規定》出臺后,勞動派遣爭議增多,訴求主要表現為要求享受同工同酬待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