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環境保護部、國土資源部聯合出臺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我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總的超標率為16.1%,土壤污染嚴重。國家醞釀一系列鼓勵政策,促進和規范土壤污染治理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并逐步將土壤污染防治領域全面向社會資本開放。“十三五”期間,土壤修復領域有望獲得實質性推動,帶動超過5萬億的投資規模,推動環保產業跨越發展。
考慮到“十三五”期間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將向縱深推進,未來三年,我國節能環保產業投資將會增大,節能環保產業仍將保持高速發展。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環保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分析報告》預計,2016—2018年我國節能環保產業將保持18%左右的增速,到2018年,節能環保產業產值規模將超過7萬億,達到74799.2億元。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許多傳統行業增長放緩,而節能環保產業等發展速度卻不減反增。國家“綠色化發展”的頂層設計,正催生一個約10萬億的巨大節能環保市場。
不過,環保投資效應具有顯著的時滯性。隨著時間推移,環保投資對經濟轉型的促進作用越大,達到一定程度后這種作用開始逐漸收斂。
從各區域來看,我國環保投資存在顯著空間差異性,東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差距顯著,西部少數地區如西藏,甚至對于環境污染治理投入接近為零,而東部地區如江蘇、山東等地每年環境污染投資力度很大。
另外,各地區環保投資對經濟轉型的影響程度也存在顯著差異,近60%的地區對經濟轉型有正向促進作用,沿海較發達地區如北京、海南、廣東等對經濟轉型的促進作用較大,而40%左右的地區對經濟轉型有負向作用,其中多為中部內陸及西部偏遠經濟欠發達地區,如甘肅、青海、寧夏等,這可能是由于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顯著不均衡,長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等情況導致。受政策補貼大幅退坡等因素影響,2017年開年以來,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情況不盡如人意,1~3月銷量呈現負增長,并被美國重新奪走全球第一大新能源市場的頭銜,而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的翹楚比亞迪,也失去全球新能源車企銷量冠軍的寶座。不過,業內普遍認為新能源汽車市場只是短暫經歷風雨,調整之后將逐漸恢復。
5月2日,工信部發布了《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2017年第4批)》,共包括96戶企業的453個車型,其中純電動產品共93戶企業407個型號、插電式混合動力產品共17戶企業44個型號、燃料電池產品共2戶企業2個型號。進入2017年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已累計發布4批推薦車型目錄,共包括136戶企業的1473個車型。從推薦車型目錄來看,北汽新能源、華泰新能源、長安新能源、吉利、眾泰、海馬、力帆、野馬等品牌車型皆已入選。而在第三批的目錄當中,共有38款乘用車進入目錄,包括一汽、東風、北汽、吉利、江淮、廣汽以及比亞迪。兩批加起來,基本涵蓋國內大部分傳統汽車制造商。
從傳統車企到互聯網公司,兩路造車勢力已經匯聚于新能源汽車,投資過熱無法避免,且只要風向一天不改,這種熱就會持續一天。價格戰一直是汽車廠家最不愿提及的一個字眼,但在市場上卻又是不得不采用的一種手段。隨著競爭加劇,價格戰難以避免會從傳統汽車燒到新能源汽車,共享租賃、共享汽車等全新出行方式的出現,為新能源汽車的價格戰提供可能。新能源車要從傳統汽車手中搶奪市場份額,價格戰也是難以避免,但這對消費者而言還是一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