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壓減替代工程。突出抓好煤炭減量化,到2020年,全省壓減煉鐵產能4989萬噸、煉鋼產能4913萬噸,焦炭產能控制在6000萬噸以內,水泥、玻璃產能分別控制在2億噸、2億重量箱左右。對新增耗煤建設項目,嚴格執行煤炭等(減)量替代,嚴控煤炭消費總量?;痣娦袠I到2020年,淘汰落后機組400萬千瓦以上,改造提升1700萬千瓦,單位供電煤耗降至305克標準煤以內。全面淘汰小型燃煤鍋爐,到2018年10月底前,農村地區實現全省范圍35蒸噸/小時以下鍋爐“無煤化”,保留的35蒸噸/小時以上燃煤鍋爐完成節能環保改造,達到國家和省污染物排放和能效標準。重點抓好200家重點用煤企業、50個重點用煤縣,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和能源消費總量。大力推進煤炭清潔化。到2020年省內原煤入洗率達到80%以上,嚴格控制劣質煤流入。著力實施煤炭替代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7%;擴大天然氣、電力等清潔能源供應能力,到2020年管道氣源保供能力達到300億立方米以上,海上LNG接卸能力達到1300萬噸左右,建成LNG儲氣調峰設施50萬立方米(水容積)以上,爭取每縣(市、區)擁有2座以上220千伏變電站。強力推進冬季清潔取暖,到2017年10月底前,廊坊、保定禁煤區實現除電煤、集中供熱和原料用煤外燃煤“清零”;到2020年,全省縣城及以上城市集中供暖和清潔能源供暖率達到95%以上,全省農村清潔采暖面積達到70%以上,全省壓減散煤3000萬噸,平原區域農村散煤基本實現“清零”,山壩等邊遠區域農村散煤總量控制在800萬噸以內。
鍋(窯)爐改造工程。加快推廣燃氣、生物質鍋爐。鼓勵采用循環流化床、新型高效煤粉鍋爐等節能高效鍋爐更新替代高耗能鍋爐。支持采用燃燒優化、富氧燃燒、二次送風等技術進行節能改造。推廣鍋爐(窯爐)燃燒自動調節控制技術裝備,推動老舊供熱管網、換熱站改造。到2020年,工業鍋爐(窯爐)平均運行能效比2015年提高3-5個百分點,通過鍋爐(窯爐)改造,實現節能量300萬噸標準煤。
余熱余壓利用工程。開展電力、鋼鐵、水泥、玻璃等高耗能行業企業能量梯級利用和用能系統整體優化改造。選擇5-10個具備條件的單位開展余熱暖民項目示范。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鼓勵優先選用工業余熱供暖。到2020年,全省低品位余熱利用率提高30個百分點,供熱面積到達2.5億平方米,年節能量達到500萬噸標準煤。
電機(變壓器)節能工程。鼓勵采用高效電動機、風機、壓縮機、水泵、變壓器等替代低效設備,促其能效指標達到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鼓勵使用能效等級為1級、2級的電機和變壓器。實施配電變壓器能效提升計劃。選擇一批礦山、建材、化工等行業企業電機裝機總容量3萬千瓦以上電機系統示范改造。到2020年,電機系統運行效率比2015年提高10個百分點,實現節能量250萬噸標準煤。
智慧節能工程。鼓勵能耗在萬噸標準煤以上的用能單位加快企業能源管理中心建設,支持第三方節能服務公司開發能耗在線服務平臺,有序推進全省重點用能單位能源在線監測。到2020年,實現節能量50萬噸標準煤。
節能產品推廣工程。重點推廣高效節能家電、灶具、熱水器、LED照明產品、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高效電機等。以公共照明領域為突破口,重點改造城市道路(隧道)照明,力爭建成20條LED照明示范路,創建10個LED照明示范縣。探索建立市場化節能產品長效推廣機制,實施節能產品推廣“千百十”行動,“十三五”期間推廣半導體照明產品1000萬只、節能家電100萬臺、節能和新能源汽車10萬輛,形成100億千瓦時(折330萬噸標準煤)的節能能力。
建筑能效提升工程。以節約型醫院、節約型科研院所試點為突破點,逐步啟動旅游、商業、交通、文化、體育等領域節約型公共建筑、節約型公共機構建設。全面推進綠色建筑,各市(含定州、辛集市)創建一批20萬平方米以上、各縣(市)創建一批10萬平方米以上高星級綠色建筑品牌小區。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中二星級及以上項目比例超過80%,并提高獲得運行標識項目所占比例。鼓勵既有居住建筑按照65%、75%節能設計標準進行改造。探索被動式低能耗節能改造,開展零能耗建筑和正能建筑試點示范建設。“十三五”期間,新增建筑實現節能量1500萬噸標準煤。
園區循環化改造工程。通過構建廢物交換利用、物料循環使用、能源梯級利用、原料燃料替代、土地集約利用、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和集成優化系統,實現空間布局合理化、產業結構最優化、產業鏈接循環化、資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基礎設施綠色化和運行管理規范化。到2020年,推動80%的國家級園區和50%以上的省級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