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第五屆光影空間六方國際峰會首站在北京建筑設計研究院E座報告廳隆重舉行。會上,臺灣袁宗南設計事務所總設計師袁宗南分享了其對2012德國法蘭克福展的感想以及經典案例的闡述。
燈光不以建筑為本 而要以人為本
峰會一開始,袁宗南以一段影片——地球的危機,引入演講主題。面對目前環境污染的機,我們人類要如何制止這一切?燈具又要如何做呢?他介紹到,京都火車道在1987年用采燈管T12,對世界的影響力破掉以后,水銀分污染,加之3·11以后全日本電力缺乏,且當時LED技術還不成熟。
“我們常常做很多設計,結果發現它污染了很多光環境,這會造成什么結果?”他分享了一個建筑的設計,此建筑地下室是展覽廳,一樓采用現代科學的材料來做,把中國簡約的觀念融入進去。晚上沒有燈火通明,就像蠟燭一樣。而武士的家,則把白天自然光灑落下來,從而達到省電效果。
另外,他還講解了一個弧形隧道的設計。“此隧道的燈只照亮了建筑,卻忽略了人要靠左邊走,如果刺眼就達不到以人為本。”在袁宗南眼里,燈光不是以建筑為本,而是以人為本。隧道是給人走,不是給建筑的。
景觀照明與實物融為一體
袁宗南還分享了一個在上海合作的案例,此項目融入中國取景的觀點,把植物種在室內,景觀有水,且通風。特別利用自然風,風一吹火盆就動,水池的水隨之飄動,再裝飾上LED燈,頗有韻律感覺。燈泡往上照,聚光反射到桌子上,景觀照明與實物結合在一起。室內是用宋朝的元素,宋朝重文輕武,所以毛筆很重要,把筆桿用在室內,這時候只要照亮筆桿,美學就達到了。燈采用了3W琥珀色LED,與20W的鹵素燈相比,耗電量省多了。他提醒切勿使用白色的熒光燈,甚至是LED白光,因為酒窖通常點紅燈。
感悟2012法蘭克福展:強調光與燈具的結合
剛從德國法蘭克福展回來的他感悟到,2012法蘭克福展強調光與燈具的結合,造型講究簡約風,照明系數跟室內建筑怎么結合,將是這一年新的趨勢,而且在飛利浦的設計應用中心大量引用這一風格。“到了傍晚的時候旁邊的LED亮起來,補充自然光的不足,所以傍晚跟白天,白天跟陰天都有不一樣的氛圍。”他描述道。
“在吧臺,用了比較偏黃的光源襯托菊花,而菊花在七天的展期里面居然沒有凋謝,用這種方式表達,坐滿了很多人,吃吃喝喝談生意。可是我們中國的展廳恨不得把所有的燈給展示出來,這是我新的感受。剛好廣州國際照明展也要開始,我發覺廣州展跟法蘭克福展不同,廣州展強調燈具的應用,他們太強調藝術化,如果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就更好了。燈光設計師要注意這點,燈光能否跟建筑結合在一起,體現建筑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