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持下迅速發展,國家補貼成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一針強心劑。然而騙補的出現,使得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亟待修改和完善。自今年4月以來,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細則修改方案一直未落地,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新能源商用車行業,不少新能源客車企業無法拿到補貼,導致新能源商用車生產銷售停滯,新車積壓。
重懲騙補企業 新能源補貼標準正在制定當中
9月8日,財政部通報了蘇州吉姆西、蘇州金龍、深圳五洲龍、奇瑞萬達貴州客車以及河南少林客車等五家客車企業騙補的調查結果,涉及金額達10.1億元。相關部門對這5家企業停止執行中央財政補貼,并取消蘇州吉姆西的整車資質。
重懲騙補企業只是新能源汽車行業改革挖掉毒瘤的第一步。接下來,新能源補貼標準必然面臨不小的調整。自今年4月以來,目前網絡上有多版補貼標準草案流傳。新的補貼標準既要杜絕騙補現象,又要兼顧補貼科學性,同時要追求補貼效果,因此至今仍未出臺。此前,因為新能源商用車行業是騙補的重災區,網上流傳多個補貼標準版本無一例外的都是對新能源商用車影響巨大,改革最大。
記者從內部人士了解到,相關補貼標準正在研究當中,預計年底前會出臺。
正規企業新車積壓 呼吁新能源補貼政策盡快落地
在清查騙補告一段落之后,業內現更關心的是今年新能源補貼何時落地。自今年4月以來,《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全面停止受理,不少制造企業數千輛新車只能停放在廠區。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些新車并非是找不到銷路,大客車幾乎都是有了訂單再生產,但由于客車補貼動輒幾十萬元,數額巨大,即使現在一個愿買一個愿賣,沒有了補貼,交易也不能達成。此外,由于不能進入《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新車即使賣出去了也沒辦法給合格證,無法上牌。
積壓的新能源商用車
業內專家對記者表示,因“騙補”事件沖擊,今年新能源車采購計劃多少受到影響,2016年新能源車補貼政策至今未推出,供求雙方在訂單價格上存在分歧,商用車貼補動輒幾十萬,部分中小型客車制造商業務基本處于停滯中,而大型客車制造商還好些,中小型企業則面臨資金鏈斷裂等問題。
受騙補“陰霾”影響,今年新能源補貼政策遲遲未敲定,新能源汽車增速明顯放緩。根據工信部統計,2016年10月份,純電動客車市場累計生產了6684輛,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3%。不過,新能源汽車新政策即將落地,在通過了騙補整頓后,整個新能源行業也將逐漸趨向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