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消除制約養老、教育、體育等消費的體制機制障礙。
清理取消申辦養老機構的不合理前置審批,支持將閑置的舊廠房、辦公用房和轉型后的公辦培訓中心、療養院等改造成養老設施。依法興辦的營利性民辦學校收費可自主定價,鼓勵在理工農醫、國家急需的交叉前沿和薄弱空白等領域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年內完成體育類社團與機關脫鉤第一批試點,推進職業聯賽改革,推動學校、企事業單位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

二要加大旅游、文化等領域有效供給。
實施鄉村旅游后備箱行動。改進旅居車準駕管理,出臺旅居車營地用地政策。逐步將國際郵輪入境旅游團15天免簽政策擴至更多口岸,探索試點游艇租賃業務。制定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指導意見。適時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推廣至符合條件的地市級文化文物單位。
三要出臺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指導意見,因地制宜發展運動項目,提升器材裝備研發制造能力。
因地制宜發展冰雪、山地、水上、汽摩、航空等戶外運動和電子競技等,配套建設營地、碼頭等設施,發展民族民間健身項目。
四要促進傳統消費升級。
打破汽車銷售品牌授權單一模式,擴大汽車平行進口試點省市范圍。制定節能環保技術產品推廣目錄,促進綠色建材消費。對內外銷日用消費品實行“同線同標同質”。

五要優化消費環境。
通過放寬準入,吸引社會投資增加消費品和服務供給。強化質量安全監管。提高城市快速消費品等民生物資配送和冷鏈物流能力,加大對城鄉農貿市場和物流設施等支持。加快推進智慧家庭、養老服務等標準建設。
其中,消除制約養老、教育、體育等消費的體制機制障礙成為下一步的重要措施。
那么,專家怎么說?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這就是在消費領域里‘鬧革命’。”
徐洪才指出,近年來,隨著中國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人口比例的變化,教育、家政、養老、醫療保健、體育等領域的民生服務型產品供給能力日顯不足,需求和供給錯配,而打破現存體制障礙顯得尤為重要。

在養老方面,會議提出要清理取消申辦養老機構的不合理前置審批,支持將閑置的舊廠房、辦公用房和轉型后的公辦培訓中心、療養院等改造成養老設施。
北京老齡居養老產業促進中心首席專家黃石松:價格改革就是撬動市場的關鍵點。
黃石松認為,全面放開養老市場,就要分析制約養老市場發育的體制機制問題究竟在哪里?最急需率先突破的環節在哪兒?政策在實施中承上啟下、連接供需雙方的關節點在哪?
中國最大的國情是未富先老。解決養老問題完全靠政府,政府包不住,不能再用福利事業和行政供給的方式;完全靠市場,老人吃不消,結果是少部分富有階層享受到好的服務,而大多數人是老無所養。放開市場的前提是要明確政府應該承擔的責任,明確哪些是基本公共服務的范疇,哪些是非基本公共服務的內容,哪些是市場調節的內容。當前,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政府投入越位、錯位,導致市場不發育、價格扭曲、資源浪費問題,同時解決政府投入缺位,導致市場過度競爭、混亂、消費者權益得不到保障的問題。

事實上,價格是平衡政府與市場、家庭與社會,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最重要的因素。當前養老市場發育不起來,與價格混亂、監管不到位有著密切的關系。比如,公立養老機構定價過低,形成對全行業定價的“拉低效應”,擠壓民營資本進入的空間,不利于引導合理的消費理念和消費行為,家庭沒有承擔本可以承擔的責任;同時,對高端養老市場和個性化服務的定價缺乏引導,又導致高品質服務的價格“拉高效應”,老人消費不起。
黃松石建議,首先是要明確養老服務體系的內涵,搞好頂層制度設計,逐步建立覆蓋城鄉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明確各不同參與主體的權利、義務;其次要實行差別化定價原則。政府保基本,必須保障的由政府定價;非基本公共服務實行政府指導價,明確補貼范圍、方式和標準,對社會公開,可嘗試特許經營等方式,鼓勵各不同主體平等參與競爭;第三,要強化社會組織和第三方評估機構參與監管。 社會企業的設立制度和長期照護體系的建立也是兩個很重要的體制和機制,前者解決運營問題,后者解決造血問題。
經濟學家宋清輝:“投資教育一向是民間資本想吃卻很難吃的一塊肉。”
宋清輝認為,盡管此次會議并未直接放寬民間資本進入教育行業的門檻,但從定價和特殊學科領域的放權可預見到未來民間資本將逐漸擺脫體制枷鎖,穩步走進教育產業。

有關體育方面,會議提出年內完成體育類社團與機關脫鉤第一批試點,推進職業聯賽改革,推動學校、企事業單位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
華中師范大學體育系副主任陳元欣:“夏天大家去游泳,游泳池跟下餃子似的,這就是眼前的問題。”
陳元欣認為,目前人們對體育消費有想法有意識,需求大大提升,但供給側卻遲遲沒有跟上。“夏天大家去游泳,游泳池跟下餃子似的,這就是眼前的問題,設施、場館場地都不足,消除體制障礙可以說是擴大體育消費領域的勝負手。”

陳元欣表示,向社會開放學校、企事業單位體育設施確實能解決一部分問題,但要注意切莫對上述類型的體育設施大手筆補貼,要保證市場主體平等地位,給予民營體育場館設施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促進體育產業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