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部署服務業綜合改革。記者在作為首批試點區的上海靜安區采訪發現,隨著體制突破、機制完善,服務業實現近兩位數增長,一批人力資源、檢測認證等領域的優質企業成長壯大,成為新常態下“動能轉換”的新亮點。
向深處改革
我國服務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已超過制造業,但前者市場化程度、對外開放程度等明顯偏低。
2010年,原閘北區(2015年與靜安區合并成立新靜安區)獲批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上海市發改委推動協調將該項試點列為全面深改重要任務并專門出臺意見,市各相關部門推出支持舉措……改革的合力很快形成。
“這項改革試點目標很明確,就是要通過大膽試、大膽闖,破除長期制約服務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桎梏,為上海及全國服務業的發展試水、探路。”靜安區委書記安路生說。
試點過程中,原閘北區以生產性服務業為突破口,在國家及市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通過放寬市場準入、簡化行政審批、構建功能平臺等多種手段,使一批瓶頸性問題得到破解。7個方面、20條可復制可推廣的舉措,可圈可點:
放寬準入——人力資源服務業企業外資控股比例從50%放寬至70%。此舉后來復制成為自貿區的創新舉措;
簡化審批——工商注冊“先照后證”,行政服務中心“一口受理、綜合辦理”,控規調整和產業項目審批步驟和時間壓縮五六成;
創新扶持——變單一的政府獎勵的扶持方式為以項目為主體的多種資金扶持方式。在國家和市發改委支持下,“十二五”期間原閘北共有41個項目獲批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累計總額近1個億;
完善監管——將工商的事中事后監管與社區網格化管理對接,在網格化中履行市場監管職責。
此外,試點提出的將檢驗檢測認證、人力資源服務等納入生產性服務業范疇,推進檢驗檢測行業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等多項成果,均已被國務院相關文件采用。
新動能迸發
主營光伏行業檢驗、認證等服務的萊茵技術(上海)有限公司,五年來走過了一條“V”型曲線:業務增速從遭遇下滑到逐漸回升,至去年已恢復兩位數,今年仍保持高位。
企業重上快車道,除得益于整體市場回暖,服務業綜改功不可沒。
“實驗室授權簽字人采用同等學力,免除了對中級職稱的強制性要求;對機構變更地址場所和標準升級改用自我聲明,省下了3-4個月的審批時間;政府性創新平臺資金的支持,幫助企業實現逆勢布局……”萊茵技術(上海)有限公司大中華區政府關系經理王瑞珉如數家珍。
博爾捷集團早期主要從事勞務派遣業務。借改革契機,企業業務范圍已擴展到網絡招聘、高端獵頭、人才培訓等中高端服務。
“以前,我們一般是‘跟著外企走,別人做什么,我們跟著學’。這次改革幫助企業明確了方向,也給予了實打實的支持,我們受益匪淺。”博爾捷人力資源集團副總裁夏鳴說。
幾年來,曾以制造業為主的市北高新園區,實現了從“黑煙囪”到“云園區”的變身。目前,市北園區已成為以檢驗檢測、節能環保、人力資源等專業服務業為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園區,綜合發展指數在全市小型開發區中列第一。市北高新集團總裁陳軍說:“借助服務業綜改東風,我們走出了一條特大型城市中心城區傳統工業園轉型升級的新路。”
統計數據顯示,試點五年間,原閘北服務業增加值和稅收比重分別提高7.8和7.2個百分點,區域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數量和稅收“億元樓”均增加三倍。“目前,我們已形成了以總部經濟、樓宇經濟、涉外經濟為特征的中心城區服務經濟發展模式。”靜安區發改委主任董珞說。
“硬骨頭”待啃
全面深改未有窮期,服務業綜改亦在路上。
采訪中,一些服務業企業反映,仍有不少新老問題需破解。
對企業來說,檢測認證行業的多頭多部門管理、企業兼并收購過程中經營資質的重復審批、依然復雜的影視文化創意前置審批流程等,既浪費行政資源,也捆縛企業手腳。
對政府而言,監管重點由事前審批向事中、事后監管轉移的銜接機制仍不協調、不到位,部門監管信息共享不足,對事中、事后監管方法手段相對缺乏,等等。
“期待下一步改革能繼續簡化行政審批,減少制度性成本,同時能在企業融資、研發創新、人才引進等方面補足公共服務的短板。”王瑞珉一番話,是不少企業的心聲。
2015年11月,原閘北與靜安兩區撤二建一、成立新靜安區,也為服務業綜改開辟了更廣闊的“試驗田”。目前,新的靜安區正在研究對接自貿試驗區與服務業綜改試點的“雙試聯動”,全面優化服務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和營商環境。
靜安區區長陸曉棟表示,力爭到2020年,在服務業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建成國際性、知識性、創新性、融合性的服務業集聚發展示范區;在打造區域經濟新引擎同時,也為新常態下全國服務業發展貢獻更多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