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首個利用光伏電站改善廢棄礦區生態環境工程
帶動當地傳統產業向清潔能源發展升級

廢棄礦區上的光伏電站
9月6日,位于樂平市禮林鎮的40兆瓦光伏電站空曠靜謐,太陽能電板在太陽照射下熠熠生輝,兩名工作人員正在檢查維護光伏發電并網運行狀況。這塊曾廢棄的場地,如今搖身變成我省首個利用光伏電站改善廢棄礦區生態環境的工程。該項目并網發電以來,共向贛東北電網供電3300多萬千瓦時,不僅解決了礦區廢棄地閑置的問題,更帶動了當地傳統產業逐步向清潔能源的發展升級。
廢棄礦區迎來再利用曙光
礦區變電站,若非親眼所見,真的很難讓人相信。
吳健君是中設國聯無錫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設國聯)樂平橋頭丘40兆瓦光伏電站副站長,據其介紹,該項目占地1200畝,由樂平市礦務局原橋頭丘礦區及周邊區域“變身”而來,共計裝設14萬余塊光伏板,發電總容量40兆瓦。“我們采用農業種植園與光伏產業園相結合的模式,不但開創了國內光伏發電與礦區廢棄地地質災害治理相結合的先河,還對恢復和改善當地環境具有積極作用。光伏基地及光伏產業的建設有效幫助采煤沉陷區及周邊村民增收,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吳健君說。
樂平市是我省三大產煤基地之一,上世紀末,由于當地地表植被遭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嚴重加劇,不少煤礦破產關閉,大量土地廢棄。
“以樂平市禮林鎮橋頭丘礦區廢棄地為例,該礦區地處偏僻,易發洪澇災害,復墾難度大,難以招商引資。”樂平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上官中介紹,當地曾嘗試引入多個項目,比如成立國家復墾基地及苗木基地來改善土地現狀,但受自然條件限制,復墾失敗。
正當大家一籌莫展時,當地于2015年引進的光伏電站項目打破了僵局。
據介紹,中設國聯運用“礦區分布式+農光互補”等手段,開發3期合計80兆瓦電站項目。其中一、二期項目利用樂平市禮林鎮橋頭丘礦區廢棄地開發20兆分布式光伏項目以及20兆“農光互補”項目。這兩期項目分別于2015年10月和2016年初順利并網發電,向贛東北電網輸送了大量電力。中設國聯樂港40兆瓦農光互補光伏并網發電項目(三期),將于今年年底前完成投資建設。
用心治理 重披綠裝
2016年2月1日,國務院印發《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 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鼓勵廢棄煤礦發展風電、光伏發電和現代農業,盤活土地資源。支持退出煤礦用好存量土地,促進礦區更新改造及土地再開發利用。
“在當地發展光伏電站運營相當于廢品利用,既未占用良田,又利用了工業廢棄用地。”禮林鎮黨委書記黃文生說,光伏項目既可解決沉陷區土地閑置問題,又統籌推進沉陷區產業發展、農民增收與生態環境治理,同時,還能解決當地百姓用電難的問題。
對中設國聯來說,在廢棄礦區上建設大規模光伏電站是首次嘗試。項目建設初期,場地地理環境復雜是項目面臨的最大挑戰。由于礦區多年采礦,導致土地塌陷,不利于項目進場及建設。另外,項目進場時遇上洪澇災害,土地泥濘,以致一度停工。
吳健君說,項目前3期都選址廢舊礦區閑置土地。然而,廢棄礦區的采礦場、排土場、采空區規模龐大,除粉塵、滑坡外,還存在土壤板結、重金屬污染和水源污染等問題。若不考慮沉降問題,就地而建的光伏項目的電池板會變得參差不齊,影響發電量。
對此,項目部做足了功課。清理了大量土方,為防止黏性灰塵影響光伏板光伏轉換功能,種植大量草皮,對土壤進行治理。經過治理,昔日黃土裸露、溝壑縱橫的廢棄礦區重披綠裝,廢棄礦山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節能減排 農民增收
據了解,除上述項目外,樂平還在其他鄉鎮開展了光伏發電項目。
在樂平市鸕鶿鄉龍口村,2000畝光伏電板沿山腳排開,棚上光伏發電,棚下多種農作物長勢喜人。這是9月6日下午,記者在中電投樂平70兆瓦農光互補光伏電站看到的一幕。
據介紹,該項目總占地面積約2500畝,去年9月15日正式開工,今年3月31日一、二期實現并網發電。年平均發電量約8000萬千瓦時。
目前,樂平市位于鸕鶿鄉、高家鎮、禮林鎮的三大光伏電站每年可為江西電網提供13206余萬度清潔能源。與相同發電量的火電相比,相當于節約標準煤17024噸/年,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328噸/年、氮氧化物排放824噸/年,真正實現土地增肥、農民增收、企業增效、政府增稅、環境增美、投資增長6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