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半年,山西的GDP增速為3.4%,位于全國倒數第二。
受困于“一煤獨大”的產業格局,山西寄望通過電改化解過剩產能、加快經濟發展的訴求更為迫切。
8月16日,山西省政府印發《山西省售電側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向社會資本放開售電業務,多途徑培育售電側市場競爭主體。
據《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在售電側改革文件公布之后,電力市場建設、用戶和發電企業直接交易、放開增量配電業務、鋁循環產業園區區域電網運營等5個山西電改配套文件也進入了征求意見環節。
山西一家售電公司人士表示,方案中提到山西售電交易的方式以自主協商交易為主、集中撮合競價交易為輔,協商和競價相結合的交易方式進行。但由于具體規則還沒有制定,很多售電公司現在還沒有開展實際業務。
另外,雖然售電業務向社會資本放開,但像私人煤老板這樣的民間資本要在售電側市場“玩得轉”并非易事。
放開增量配電投資
近日,國家能源局山西監管辦給陽煤集團、西山煤電集團、太鋼集團、同煤集團及汾西礦業集團頒發了供電類電力業務許可證。也意味著,這5家山西企業將取得供電和售電資質。
陽煤集團人士告訴記者,由于很多煤炭集團旗下也有電解鋁等資產,山西煤炭資源豐富、價格低廉,企業因歷史因素發展了自備電廠和電網。特別是一些企業早已經對企業內部以及周邊的居民對外供電,但此前由于政策限制,供電業務發展相對遲緩。
《方案》中提到,多途徑培育市場主體,除了培育多元化的售電公司,另外就是放開增量配電投資業務試點。
《方案》對增量配電網資產進行了明確界定,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對于歷史形成的、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和山西晉能國際能源集團以外的存量配電資產,可視為增量配電業務。二是納入全省“十三五”或年度政府電網建設規劃,電壓等級在110千伏及以下的新增配電網。
而增量配電業務主要是在以煤礦集團等大型企業自供區和國家、省級園區為重點進行試點,鼓勵以混合所有制方式發展,有序向社會資本放開配售電業務。
試點要求,社會資本投資增量配電網絕對控股的,即擁有配電網運營權,由管理部門頒發供電營業許可證,成立擁有配電網資產的配售電公司。此類公司在其供電營業區內擁有與電網企業相同的權責,承擔其供電營業區內用戶的保底供電任務。
“承擔電力保供責任,這對煤炭企業是個全新的要求,責任更加重大。”上述陽煤集團人士認為,電力生產最重要的就是安全供應,這也給企業帶來新的挑戰。
實際上,進行增電量配電試點,也是山西進行售電側改革的一項動作,這也是2016年~2017年的一項主要內容。除此之外,山西還表示要培育多元化售電主體,完成輸配電價核定;完善山西省電力直接交易機制,直接交易規模達到全社會用電量30%;開展以鋁循環園區為重點的園區型售電主體直接交易;分布式電源或微網的用戶可以委托售電公司代理購售電業務。
而在2018年至2020年,山西省將全面放開電力中長期交易;鼓勵省內發電企業與省外電力用戶企業建立中長期電力合作關系;適時開展現貨交易,啟動日前、日內、實時電能量交易和備用、輔助服務等現貨交易品種;建立山西電力金融交易平臺,逐步將電力容量市場、電力期貨和衍生品等納入交易體系。
在國家發改委已經批復的4個電力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地區中,云南、貴州、廣西都屬于南方電網的范圍,而山西是國家電網轄區內的第一個試點省份。
“本輪進行的電力改革,相對于南方電網,國網的阻力相對大一些。”山西一家電力企業人士告訴記者,所以山西公布的售電側改革方案意義更為特殊,或在國網所在其他省份的改革有借鑒意義。
售電民資能否玩轉?
隨著山西售電業務向社會資本放開,煤老板也能成為售電市場的“玩家”嗎?
現實中,此前陽煤集團等煤炭企業已經在山西成立了售電企業。
此次,山西對于售電公司的要求作出規定,資產總額應不低于2000萬元,且為實收資本。另外,擁有配電網運營權的售電公司,其注冊資本不低于配電網公司總資產的20%。
而企業的資本實力不同,年售電量也有差異:資產總額在2000萬元至1億元的,每年可以售電不超過30億千瓦時;資產總額1億~2億元,售電量上限為60億千瓦時;資產總額在2億元以上的,不限制售電量。另外,山西也對售電企業的經營場所、專業人員配備、信用記錄等條件上也有具體的要求。
此前在重慶售電側改革試點中,售電企業和國網公司因為結算問題相持不下。對于結算權到底歸誰,此次山西也進行了重點說明。
在改革初期,電力交易機構負責提供結算依據,電網企業負責收費、結算,負責歸集交叉補貼,代收國家基金,并向發電企業和售電企業支付電費。擁有配電網資產的配售電公司,承擔本供電營業區范圍內的收費、結算。
隨著改革的推進,逐步過渡到由交易機構依據交易結果出具電量結算依據,按照“誰銷售誰開票、向誰銷售對誰開票、對誰開票與誰結算”的原則開展結算工作。
“現在很多問題明確了,我們現在也在看是否會有類似于廣東的政策,讓售電公司參與到電力競價交易中來。”陽煤電力銷售公司一位人士告訴記者,公司已經有一些潛在的售電客戶,但是現在仍沒有開展具體的售電業務,下一步將依據山西政策進行。
而漳澤電力董秘辦負責人稱,公司籌備售電業務已經有一年的時間,預計將很快就可以進行相關業務。
“售電業務名義上是放開了,看似只要達到資產要求都可以做,但實際上門檻仍比較高。”山西智誠達能源咨詢公司總經理馬俊華認為,此前在電力相關領域的企業在進行售電業務上將會更專業,而山西售電方案提到自主協商交易是主要方式,這就意味著售電企業如何獲得長期穩定的客戶將是核心,企業必須要靠有效競爭獲得市場。
廣東一家企業人士則告訴記者,經過了前幾個月的高價差紅利之后,廣東最近兩輪的月度電力競價交易過程激烈,發電廠讓利縮減,企業的競價策略、數據支持也更加專業。而外界認為的“煤老板投些錢就能做售電”,更是一種誤讀。
馬俊華還表示,對于地方政府而言,“降電價”成為電改最大的紅利。山西此次放開售電側,也應該與節能、減排相協調,所以應該關注地方政府是否存在以降電價的名義支持高耗能企業。
此前,國家發改委及能源局在山西省電改試點批復文件中也曾強調,要堅持節能減排原則,對應實行差別和懲罰性電價的企業,不得借機變相對其提供優惠電價和電費補貼。
但這一要求是否被山西嚴格執行,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