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尖山新區的中廣核海寧尖山5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是嘉興最大的光伏發電項目,年發電5000多萬千瓦時,節能及環境效益顯著。
在加快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海寧借力浙江省打造特色小鎮的契機,加快建設時尚皮革小鎮的步伐。不僅如此,海寧正在經歷著一場以分布式光伏為基礎的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變遷,以一系列大型項目為依托,劃出了一條漂亮的增長線。
“一條龍”服務下,新能源項目遍地開花
“誰能想到,屋頂也能產生效益!”海寧皮革城電氣負責人王永泉感嘆說。
在海寧皮革城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的屋頂上,深藍色的電池片矩陣在陽光下反射著耀眼的光芒。在企業運行維護中心,大屏幕上更新著公司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的裝機容量、實時功率、日發電量等數據。
海寧皮革城屋頂光伏項目是國家“金太陽”示范工程,總投資約5000萬元。工程建設于皮革城屋頂,面積4.4萬平方米,總裝機容量3.6兆瓦,年發電能力超過360萬千瓦時。該項目帶來的電能輸送給皮革城使用,解決了企業約25%的用電,不僅降低了企業成本,緩解了用電高峰期壓力,還有效地節能減排。據介紹,項目可促進每年少消耗1535.3噸標煤,減少排放二氧化碳3824.3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硫115噸。
海寧皮革城作為全國首個依照國網公司新政策并網的分布式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建設初期缺乏相應的技術標準、參考數據作為依據。為此,海寧市供電公司抽調技術骨干,組成項目建設工作小組,全程跟蹤服務。為皮革城光伏項目提供專業指導和技術支持,并為接入系統工程開辟了“綠色通道”,多次優化并網方案。最終,2012年底該項目正式并網。
海寧皮革城屋頂光伏項目的成功并網,帶動了海寧地區整個屋頂光伏安裝熱潮。2014年12月,浙江芯能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裝機容量88兆瓦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成功并網。僅這一個光伏項目就可實現年發電量9680萬千瓦時,可以為企業節省電費2000萬元,全年可節約標煤30588噸、減排二氧化碳112138噸,不僅能有效緩解用電緊張,減輕企業用電成本,還能產生巨大的環保效益。
2015年以來,海寧將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作為發展低碳綠色經濟、推進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推手,加速推進光伏發電產業發展。為服務光伏發電項目,海寧市供電公司以分布式光伏發電“一條龍”服務中心為依托,優化光伏設備安裝、并網流程,精簡并網手續,由專門的光伏并網管理員全程跟蹤每一項分布式光伏的安裝并網工作,及時配合光伏企業順利并網。同時,該公司還研發了光伏并網自動投切裝置,進一步加強并網后光伏設備的安全性與穩定性。
“對于新能源,在供電上海寧電網已經做到了100%全容量開放接入,在并網上也做到了全容量并網接入。”海寧市供電公司總經理宋惠忠介紹。
截至目前,海寧已并網光伏項目660個,裝機容量超342.89兆瓦,年發電量超過2億千瓦時。2015年至2016年3月期間,該市光伏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34.58億元、利潤9億元;光伏產品實現出口1.9億美元。
家庭屋頂電站,讓太陽能光伏“照亮”尋常人家
在推動光伏產業插上騰飛“翅膀”的同時,海寧市將目光瞄準了農村、居民屋頂和設施領域,推動光伏應用“飛”進千家萬戶。
馬橋街道桐溪社區是一個新建社區,聯排房的屋頂資源豐富,坡度合適,面積較大,正適合搭建光伏板。在省級新能源利用示范項目的政策補貼下,不少居民爭著當新能源的嘗鮮者。
今年1月初,桐溪社區居民周海紅家的屋頂裝上了光伏板,裝機容量3.12千瓦。周海紅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根據相關政策,用光伏發一度電,國家級加省級補助就有0.52元,再加上賣給國家電網的電費,每度0.45元,也就是說,發一度電收入約1元。
周海紅家的光伏電站年均發電量約3120千瓦時,預計每年收入3120元。安裝設備投資3萬元,大約10年能收回成本,而電站的壽命約25年,也就是說10年后發電都為純收入。
除了打造光伏社區,海寧還利用光伏產業為家庭困難戶“造血”。2014年春節后,袁花鎮與晶科能源為首批10戶低保家庭免費安裝了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據估算,這一項目每年將為每戶低保家庭增加2000元左右的收入。
目前,海寧政府部門聯合供電部門在全市范圍內積極探索包括“光伏下村”“家庭發電”“光伏扶貧”“農光/山光互補”在內的多種光伏發電模式。通過“集中連片、多樣多元”的開發模式,建設村級小型分布式光伏發電站,在減少碳排放、節省電費的同時,還能為居民家庭帶來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