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月8日電 題:“40年的石化夢”——訪中國石化“高效環(huán)保芳烴成套技術開發(fā)及應用”團隊
“芳烴幫助解決穿衣問題。”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高效環(huán)保芳烴成套技術開發(fā)及應用”項目組專家對記者說。8日,該項目獲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芳烴,通常指分子中含有苯環(huán)結構的碳氫化合物,也是有機化工的重要基礎原料,65%的紡織原料即源于此。以對二甲苯為原料生產的“的確良”和“滌卡”,曾是不少中國人心中的“光鮮記憶”。
近15年來,中國對二甲苯消費量年均增長率約20%。2014年中國消費對二甲苯約2000萬噸。“生產的化學纖維相當于替代約2.3億畝土地產出的棉花,有效緩解糧棉爭地矛盾。”中國石化新聞發(fā)言人呂大鵬說。
想要“解決穿衣問題”并非易事。中國對二甲苯自給率僅為50%,究其原因在于芳烴生產技術長期依賴進口,技術費用昂貴。“此前僅有美國和法國兩家著名公司掌握芳烴成套技術,技術壁壘非常高。”該項目第一完成人、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戴厚良說。
戴厚良說,開發(fā)自主芳烴成套技術是幾代石化人的夢想。“經過了40余年的攻堅克難,基于前人的功勞,在我們這代完成了這件事”。
“芳烴是混合組分,其中與對二甲苯同分異構的四種碳八芳烴的最小的沸點差僅約1℃,用常規(guī)方法分離十分困難,工業(yè)上最有效的方法是模擬移動床吸附分離技術。”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吳巍說。
專家介紹,中國石化在2009年專門成立了2000余人的芳烴成套技術攻關組,兩年后,揚子工業(yè)示范裝置建成并順利投產,標志著高效環(huán)保芳烴成套技術攻關成功。
項目第二完成人中國石化工程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孫麗麗說,與同期國內開工裝置相比,該技術單位產品物能耗低28%,具有顯著競爭優(yōu)勢。
中國石化海南煉油化工有限公司的60萬噸/年芳烴聯合裝置在2013年底投產。“空中無排放,地上無泄漏,地下無剩漏。”該公司負責人蔡智對記者說,固廢排放減少98%。他們還組織附近居民前來觀摩,打消誤解。
2012年至2014年,該項目累計實現新增銷售收入139.5億元(人民幣,下同),新增利潤11.5億元。海南煉化年產60萬噸對二甲苯生產的纖維就相當于海南省全省有效耕地產出的棉花。
“籌建中的海南二期項目將更加先進。”孫麗麗說,將在吸附劑、控制方法、分離設施、節(jié)能、安全方面有諸多創(chuàng)新,“目前所有實驗室數據和工程數據都顯示更具有競爭性”。
戴厚良說,多項單元技術已推廣至東南亞、東歐等地區(qū),“未來中國煉油和化工技術也將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成為一張靚麗的中國名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