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1日,上海——今天上午,來自30多個國家的300名代表參加了在申城舉行的2015亞洲生物質能大會的開幕式。開幕式由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主任袁振宏教授和歐盟委員會聯合技術研究中心能源及交通運輸研究所所長Giovanni De Santi博士共同主持,開幕式上的演講對引領歐洲、亞洲乃至全球的生物質發展的國內外政策驅動力都給予了深刻又富有遠見的概述。
“由于生物質能是唯一一個比較容易轉化成電力、熱能和燃料的能源,近年來它在中國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和興趣,”中國科技部能源處處長鄭方能說道,“中國雖然比其他國家發展開發生物質技術要晚一些,但是現在政府大力頒布利好政策,完全有可能實行穩健有力的計劃。在未來5年里,一些新的技術將得到支持,尤其是那些農村地區的生物質資源利用以及從沼氣中生產生物甲烷。中國科技部會在加強合作以促使更加全面有效利用生物質產生熱能、電能和液體等方面起到領頭作用。”
袁教授說這次會議是一個極佳的平臺,使中國生物質領域得到與國際專家分享經驗的寶貴機會,并且能夠學習生物質行業最新的發展成果。“我希望我們能定期舉辦這樣的會議來利用這個平臺促進中國生物質能的發展”,他總結。“我希望通過這次會議,我們能交換經驗,為中國的生物質行業尋找更好的發展道路,”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吳創之響應道。
“歐洲和亞洲的生物質能源發展有著許多合作機會”,Giovanni De Santi博士說。如今,歐洲的生物質能占可再生能源比重的60%,占最終能源消耗的9%。隨著歐洲越來越致力于轉變成低碳社會,在未來緩和氣候變化的政策方面,生物質能也會繼續起主導作用。去年2月份,歐盟公布了構建有良好復原能力的彈性能源聯盟的戰略框架,設立了宏偉的目標以達到安全、有競爭力的、可持續的能源供給。歐盟致力于到2030年減少至少其40%的溫室氣體排放。“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我們需要思考整個范圍的新能源技術,因此也和本次大會的時間選擇和主題息息相關”,他繼續道。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主任任東明介紹了中國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質能源的5年發展新計劃。這個新計劃將發布一個關鍵的任務,即在區域水平內,達到更加平衡的生物質能生產,同時消除橫跨在現有批準生物質電力項目的產能和實際產能之間的鴻溝。
這個計劃也旨在不同生物質技術能有更加平衡的發展。如今中國正經歷生物質發電領域產能方面的重大發展,在接下來的5年中,生物氣領域的電力生產方面和生產生物甲烷作為交通燃料方面,都有望進行巨大的市場擴張。生物質供熱也會在未來五年得到關注,目標在于將化石燃料比如煤,替換成供熱系統中的生物質燃料,尤其在關鍵的使用設施,比如學校、醫院和公共設施。
任東明評論道,然而為了能夠達成這點,在現有生物質供熱的政策戰略框架中,一些慣常的障礙仍舊必須被移除。為了創造穩定的法律條件以供發展生物質發電和液態生物質交通燃料,我們需要新的標準和規范。在這些領域,此計劃將重點關注木薯的利用——一種中國農業種植使用的作物—是用傳統和先進技術生產乙醇的主要原材料之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Osman Benchikh評論了生物質在全球發展情境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如今,發展中國家的能源使用水平和人類發展的指標是緊密關聯的。在這些國家中,如果沒有辦法獲得現代能源,那么發展和成長都不會被實現。最近,聯合國大會采用了一套新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通過在目標7中涵蓋能源方面,其致力于到2024年,使所有人都能獲取支付得起、值得信賴、可持續的現代能源。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會有足夠的土地來生產食物和大量能源,Benchikh說,生物質能將會在處理現代能源獲取渠道匱乏的問題上,尤其是農村地區的這個問題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會議上,一系列的技術主題演講介紹了生物質研究在韓國、泰國和馬來西亞的最新發展,還介紹了其在關鍵領域,如航空領域的發展。在航空領域,唯一可以替代化石燃料的只有特定的液態生物質燃料。
關于IBSCE
2015亞洲生物質能大會暨國際生物質能(上海)展覽會是亞洲新的領先展覽會,是一個能夠在亞洲這個環境下討論生物質能的非常珍貴和有影響力的平臺。參會代表交換最新的科學產業成果、政策的發展、以及能夠引領導向有效的可持續的生物質能領域的部署和商務的知識。起源于領先的研發會議歐洲生物質能展會EUBCE,IBSCE作為亞洲的匯合點,服務于生物質能研究、產業和發展方面的專家,會議上有許多演講,緊緊圍繞生物質的未來,發布最新的技術、創新的材料、政策構想以及中長期的策略和潛在的可能性。
IBSCE得到了歐洲和國際組織的支持,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然科學部、世界可再生能源理事會、歐洲生物質產業協會、歐洲能源研究聯盟-生物質能、歐洲生物質研究聯盟等機構。本次會議由歐盟、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和生物質能源委員會聯合協調。
更多信息請聯系:
<http://www.ibs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