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一號”衛星發射升空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而科技創新則是推動時代變革的核心因素。“十二五”期間,吉林省圍繞五大優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創新成果不斷顯現。據《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14》顯示,吉林省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居于全國第16位;萬人科技論文數3篇,居全國第10位。據統計顯示,吉林省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為13%,居全國第12位。數據讓人欣喜,而更讓人振奮的是,吉林省汽車、石化、農產品加工、裝備制造、冶金、醫藥等傳統產業持續轉型升級,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尤其是在傳統汽車及新能源汽車、生物化工、化工新材料、光電子、現代中藥、軌道客車等領域建立了一定的技術優勢,取得了一批核心技術。吉林省創新驅動釋放的無窮活力正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力。
●關鍵詞:儲備了一批科技成果
科技創新必須依托科研項目的引領。吉林省科技成果儲備充足,在研項目數量、科技成果先進性、科技成果產業化前景都比較可觀。截至目前,全省擁有有效發明專利7073項;全省累計登記科技成果2783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252項,占登記總數的9%,整體創新水平較高。
●關鍵詞:培育了一批新興產業
近年來吉林省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積極推動科技成果本地產業化,在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戰略新興產業培育發展上都實現了明顯突破。一是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步伐加快。吉林省傳統的支柱和優勢產業,如汽車、石化、光電、農產品深加工等,積極抓住國家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機遇,加大傳統產業技術創新和改造力度,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以光電產業為例,在長春光機所LED顯示技術的帶動下,長春應化所和吉林大學化學學院,分別在交流LED和有機LED材料領域取得了重要技術突破。二是積聚生成了一批戰略新興產業。吉林省圍繞新材料、醫藥健康、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悉心培育形成了一批戰略新興產業。例如,長春應化所的聚乳酸樹脂材料項目,通過16年的技術儲備,目前技術水平處于國內領先地位,項目一次性引進14家企業參與打造聚乳酸全產業鏈。據省發改委估算,到2020年吉林省聚乳酸產業將達到年產100萬噸原料及下游制品能力,形成近800億元產值規模的新興產業。
●關鍵詞:集聚了一批創新人才
科技創新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吉林省作為老工業基地和傳統科教大省,實施科技創新具有人才優勢。一是科研人才隊伍基礎較為扎實。全省擁有普通高等學校58所,縣以上科研機構119家;全省人才總量191.3萬人,專業技術人才100.3萬人,占全省人才總數的52.4%,比例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二是人才結構與產業結構相匹配。吉林省不僅在汽車、石化、農產品深加工等領域集聚了大批創新人才團隊,支撐了傳統產業發展壯大,而且圍繞醫藥健康、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產業,形成了結構合理、類別完整的人才集群。三是高層次人才成為推動創新的骨干力量。當前吉林省擁有院士20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54人、省引才計劃入選者212人,都發揮了較好的帶動作用。
●亮點:多項重大技術引領產業發展
長客股份公司近兩年成功研發高寒動車組、高速動車網絡控制系統、不銹鋼車體激光焊等多項成果,每年,長客都會有新的技術、新的研究成果問世,這些技術成果奠定了長客在國際軌道客車生產領域的領先地位,長客出品的性價比高、易于維護、針對性強的客車產品,得到了國際市場的認可,出口車輛數量累計近6000輛,企業經營業績不斷增長。
由長春光機所開展的“吉林一號衛星制造及應用”項目順利進行,衛星已于10月7日成功發射。這個項目創造了多項第一,是我國第一顆自主研發的商用高分辨率遙感衛星,開創了我國商業衛星應用的先河;是我國第一顆以一個省的名義冠名發射的自主研發衛星,創造了自主研發衛星的新紀錄;是我國第一顆自主研發的星載一體化衛星,創造性地將載荷與平臺融為一體,做到“星即是載,載亦是星”;是我國第一顆自主研發的米級高清動態視頻衛星,實現了發達國家航天界幾十年的跨越;也是我國第一次一箭搭載發射多顆衛星都是由一家單位研制,填補了我國“一箭多星”同出一家的空白。標志著吉林省在高新技術、通信產業、裝備制造和航天信息產業研發等方面都進入全國乃至世界的先進行列。目前,“吉林一號”衛星在軌工作正常,已具備各行業應用開發和推廣條件。據估算,到2020年通過整星銷售、遙感圖像、視頻信息及增值服務等,年可實現銷售收入50億元,輻射帶動相關產業可達近千億產值規模。
一汽集團承擔的“一汽混合動力汽車”項目突破了整車及相關關鍵技術,建立了混合動力汽車研究開發平臺,開發出混合動力客車、混合動力轎車、純電動客車,形成了年產3000臺混合動力客車的生產能力,年產1萬臺混合動力轎車的生產能力,銷售混合動力客車522臺,混合動力轎車80多臺,實現銷售收入4.35億元。
“十二五”以來,吉林省連續承擔了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中“東北平原中部(吉林)春玉米水稻持續豐產高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等三期課題,創造了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區百畝連片全程機械化玉米畝產1136.1公斤的新紀錄、創造了濕潤區雨養條件下我國春玉米百畝連片全程機械化畝產1216.6公斤的最高產量紀錄、實現了半濕潤區雨養條件下玉米超高產田畝產1186.1公斤的歷史性突破、創造了吉林省水稻百畝連片全程機械化畝產799.2公斤的高產新紀錄,在全省三大生態類型區全面刷新玉米、水稻超高產紀錄。
通化東寶“重組人胰島素及制劑”項目,投入科技經費2000萬元,帶動企業投入6.12億元,已實現年產重組人胰島素凍干粉3000kg和制劑7000萬支的生產能力,獲得了50R新藥證書并上市銷售,2013年實現銷售產值10.1億元。成為能與美國禮來、丹麥諾和諾德2家國外企業競爭和抗衡的第3家醫藥企業,提升了我國民族制藥工業與大型跨國制藥企業競爭國際市場的能力。
長春希達電子技術有限公司承擔的“高清晰高均勻度全色LED大屏幕顯示器”項目突破了LED大屏幕顯示器產業化關鍵技術,并已批量生產,產品成本與同類產品相比下降25%~30%,競爭優勢明顯,實現銷售收入3.5億元。
中科院長春光機所承擔的“大功率半導體激光器及應用產品開發”項目,突破了半導體激光散熱技術、半導體激光合束關鍵技術、半導體激光集成封裝技術等關鍵技術,建成年產200萬瓦半導體激光器生產線1條;開發出萬瓦級半導體激光熔覆系統、半導體激光監控系統、半導體激光治療儀等應用產品,形成了年產百套的生產能力,已實現產值8000萬元。
“下一代地鐵車輛技術研究及示范應用”項目突破了地鐵整車設計新技術、系統新架構以及新材料和新能源利用等關鍵技術,開發出具有低噪音、低能耗、高可用性和高適用性特征的城鐵列車樣車,與既有國家標準相比,列車內外噪聲降低3分貝以上、列車減重10%以上、列車節能10%以上,主要性能指標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吉林大學化學學院張曉安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一項“噴水無墨打印”(wa-ter-jetprinting)的相關研究成果,在英國《自然》雜志的通訊網刊《自然通訊》上發表,其原始創新技術解決了目前噴墨打印消費者面臨的墨盒堵塞、頻繁更換墨盒價格昂貴等問題,減少了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引起海外眾多同行、業內專家和主流媒體的高度關注;吉林大學“新一代大型超高壓產生裝置”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近9000萬元的資助,以此為基礎提出的“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大科學工程已被國務院列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建設的重點,并被國務院列入《關于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