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水頭制革業發展于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2002年當地制革企業達到1290家,用于加工的滾桶式轉鼓3300多個,年產值近40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生皮交易市場、豬皮革集散地和加工地之一。大量污染物排放使當地居民深受其害,也使下游沿線的居民怨聲載道。
“先污染后治理,讓平陽付出了巨大代價。”平陽縣環保局總工程師邱殿星說,從2003年被掛牌督辦起,僅大規模的集中整治行動就有11次。“政府之前從制革業獲得的收入都投到了后期治理,還遠遠不夠,治理復雜艱難。治污難讓平陽對保護好綠水青山有著切膚的認識。”
“先污染后治理,讓平陽付出了巨大代價。”平陽縣環保局總工程師邱殿星說,從2003年被掛牌督辦起,僅大規模的集中整治行動就有11次。“政府之前從制革業獲得的收入都投到了后期治理,還遠遠不夠,治理復雜艱難。治污難讓平陽對保護好綠水青山有著切膚的認識。”
2013年,平陽全面取締制革重污染的生皮鉻鞣工序和開皮機生產,把水頭制革企業減至8家,加工轉鼓減到223個。從制革源頭減少污染排放,治理的效果才彰顯出來。
“又臟又臭的生皮鉻鞣加工是制革污染源的大頭。大量污水和污泥要達標處理費用昂貴,是一些企業不可能做到的。”參與過污染整治的干部說,不過,平陽在擠壓淘汰源頭污染,外省一些
經濟欠發達地區卻在“笑納”承接污染源的轉移。
一些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說,近年來,外省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承接了不少被當地淘汰的生皮制革加工生產,有的地方甚至把降低環保要求當做招商引資的優惠條件之一。“平陽整治制革
污染歷時10余年,是因為制革業污染的治理難度大,偷排、不達標等問題讓政府防不勝防。平陽走過的彎路和教訓,值得一些地區警醒。”
浙江省環保部門的專家說,平陽雖然全面退出制革重污染的生皮鉻鞣工序,大大減少了源頭污染排放,但水頭制革業仍有2000多萬標準張的年產量,地方政府應重新審視制革業帶來的正負效應,進一步加大治污投入,提升治污標準,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