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午夜12點,“叫板比薩”雙井分店仍亮著燈。店員杰夫手邊,擺放著四個半米高的分類垃圾桶:餐廚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可回收垃圾、危廢垃圾。“我們把垃圾分成四類,每日稱重后再給回收商。”杰夫介紹說。
桶里的垃圾有多有少,平均每天二三十斤,為了分類處理好這些垃圾,這家比薩店沒少費心。幾個月前,街上的公共垃圾桶全被拆走,店里只能把所有垃圾交給泔水回收商。店長張女士說:“我們每月給他兩百塊,但人家根本不愿回收。”
而這只是這家店在垃圾分類上所遇到的諸多挑戰中的一個。
分好的垃圾找不到合適處理渠道
“叫板比薩”的店老板約翰是個熱衷環保的新西蘭人,在他倡導下,店里從2013年開始實施垃圾分類,專門成立了環保部門,聘請專職環保部經理肖竹負責垃圾管理。
“我們的初衷是實現利潤、人和環境的整合,但隨著工作推進,問題也出現了。”肖竹介紹,“分類分得雖好,卻找不到合適的處理渠道。”
肖竹講述了他們遭遇的“接收難”:“首先是餐廚垃圾接收難。望京分店每周產生200公斤垃圾,兩年前曾委托一家農場回收,但堅持了一年,合作最終破裂。最大的問題是運輸成本,我們的量偏少,這點兒垃圾人家根本不值得跑一趟。目前難以找到正規的資源回收企業,我們把可回收物賣給收廢品的小販,難以追蹤后續處理是否環保。其中,玻璃的回收成本較高,即使白送小販也不要。”
至于危廢垃圾,始終沒能找到合適的去處。店里曾嘗試把廢燈泡等交給專業公司處理,因量太少,對方拒絕接收,現在只能將其封存在倉庫里。
一家主動做分類的餐館卻“求收無門”,問題究竟出在哪?
分類不能停留在配備垃圾桶上
對于“叫板比薩”店分類垃圾對接難的問題,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固廢處處長林晉文表示,朝陽區環衛中心有專門車輛負責收運餐廚垃圾,只是這些車輛尚未能實現轄區的全覆蓋。
既然有硬件條件,為何對接不好?
長期研究垃圾問題的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史專業博士后毛達認為,能做垃圾分類的點太分散,難以實現規模效應,是這家店遭遇接收難的原因。“朝陽區的餐廚垃圾專業收運隊伍和收運車輛已在十多個街道實現收運,可問題是,他們只在政府主導的試點單位收,沒有實現與主動分類單位的對接。”
“垃圾分類還停留在垃圾桶等硬件建設上,在前端很少有真正的公眾參與,現在有人參與了,卻對接不暢。”環保民間組織自然大學研究員陳立雯認為,對接渠道的建設,除了要有硬件,更需要把制度建起來。
多方聯動推進垃圾分類回收
“叫板比薩”所反映的垃圾分類問題,涉及制度建設、渠道推廣和意識培養,這些“軟”問題不解決,垃圾分類不可能取得實效。
為解決餐廚垃圾收集運輸問題,北京市2012年開始推行《餐廚垃圾收集運輸服務合同示范文本》,取得了一定效果。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固廢處高級工程師馬建驥介紹,合同界定了產生者和收運方的權利義務,以契約的形式接入了政府的行政管理,有利于規范餐廚垃圾的排放、收運秩序。
另一方面,餐廚垃圾收運范圍將逐步擴大。市區市政市容部門明年將聯合各單位加強執法,對垃圾產生者落實按量計費。“小型餐館將由街道辦牽頭,召集商戶一起落實收費制度和收運服務對接。收運范圍擴大,類似比薩店的困擾才可以得到解決。”林晉文說。
對于危廢垃圾的對接,北京市政市容委固廢處副調研員孫綠稱,市政市容部門和環保部門規劃明年開始逐步建立小區危廢垃圾集中回收點。
“國務院辦公廳曾提出建立系統完整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對于游商和拾荒者,可以規范其市場行為,吸收他們進入回收體系,而不是排擠他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室主任周宏春說,垃圾分類不是一項獨立的工作,要解決垃圾分類的渠道問題,還需認清中國的國情,盤活社會力量,多方聯動參與推廣。(許 可 邱超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