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污染源頭及過程控制取得一定成績
原煤入選率由2000年的25.9%提高到2014年的62%,電站鍋爐采用的除塵器效率平均為99.5%左右,新型高效煤粉型工業鍋爐煤炭的燃盡率達到98%,接近燃氣鍋爐水平
記者:請問我國近年來在煤炭洗選、電廠脫硫脫硝除塵改造、鍋爐提效改造等方面進展如何?
孫超:近年來,我國煤炭工業在推進安全高效開采、清潔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進步。通過發展煤炭資源綜合利用與綠色開采技術,有效控制了污染物排放,促進了礦區生態環境改善。
原煤入選率由2000年的25.9%提高到2014年的62%,動力配煤、型煤、水煤漿技術得到推廣,褐煤提質示范取得積極進展;電廠超低排放節能減排效果突出,煤電機組平均煤耗降至318克/度,與2005年相比,全國脫硫機組總裝機容量比例由12%提高到95%,脫硝機組總裝機容量比例由零提高到82%。
電站鍋爐采用的除塵器效率平均為99.5%左右,新型高效煤粉型工業鍋爐煤炭的燃盡率達到98%,接近燃氣鍋爐水平,高效煤粉型工業鍋爐的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氣污染排放指標優于國家標準。
現代煤化工技術日趨成熟,煤制油、煤制氣等煤化工項目經過“十一五”、“十二五”期間首批示范項目的建設,驗證了技術的可行性;煤礦乏風發電及余溫利用等技術得到普遍推廣。
煤炭污染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煤炭洗選率偏低,分選企業布局不合理,市場化程度不高,影響了電廠先進減排技術快速推廣,先進的高效煤粉工業鍋爐、水煤漿工業鍋爐、低質原料型煤鍋爐市場占有率不到20%
記者:近二十年來,我國煤炭消費總量迅速增長,您如何評價其對環境造成的壓力?
孫超:盡管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支撐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但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科技水平低、資源浪費嚴重、環境治理滯后等弊端也帶來了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
從1995年到2014年,我國煤炭消費由13.7億噸增長到41.3億噸,平均每年增長1.5億噸,煤炭消費總量的快速增長,直接導致有些地方的污染排放總量超過環境容量。
記者:當前,煤炭洗選率怎樣?選煤廠的布局怎樣?
孫超:對比世界上其他主要產煤國,我國煤炭洗選率仍然偏低,煤炭分選企業布局不合理,大型現代化洗選企業較少,小型選煤廠較多。多數選煤廠技術水平落后,分選效果差,有些選煤廠不能對煤矸石、煤泥和污水等妥善處理和有效利用。
經濟因素也需要考慮,大型煤礦的洗煤廠作為煤礦的配套建設項目,一般不進行獨立核算,選煤成本直接轉嫁到商品煤中。據了解,洗選一噸原煤的成本約為35元~50元。對于小型選煤廠而言,需要自負盈虧,為了追求“短、平、快” 效益,以至于有的小選煤廠初期投資建設(相關的技術工藝)就達不到標準,洗選煤的質量也難以保障。
記者:您認為燃煤電廠和工業鍋爐、窯爐在減排方面還有哪些不足,需要改進,特別是工業鍋爐領域?
孫超:目前,國內燃煤電廠脫硫脫硝除塵改造對空氣質量改善貢獻大,許多電廠在進行超低排放改造,但由于市場化程度不高等原因,影響了先進的減排技術、超低排放技術工藝的快速推廣。
據了解,在工業方面,當前先進的高效煤粉工業鍋爐、水煤漿工業鍋爐、低質原料型煤鍋爐市場占有率不到20%。燃煤工業鍋爐普遍存在單爐容量低、裝備總體水平和運行效率不高,環保設施不全等問題。
記者:近年來,煤炭進口量不斷增加,國外煤炭質量如何?污染是否嚴重?
孫超:進口煤作為沿海電廠燃料的重要補充,近年來進口量不斷增大。但沿海電廠采購的多為印尼的低劣煤,加上國際煤炭市場下行壓力較大,世界主要產煤國如美國、南非等紛紛將目標投向中國市場,這些國家的煤質多為高硫、中高灰煤炭,燃燒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污染大氣的有害物質。
為何各項措施未能如期見效?
煤炭產業各環節統籌協調不夠,個別用煤企業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放松環境保護,相關經濟補貼政策還需要完善,先進適用的煤炭清潔利用技術研發、推廣不快
記者:上面談到,煤炭產業的開發、洗選、利用等環節存在不足,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您能分析一下產生這些現象的經濟、技術等方面的原因嗎?
孫超: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煤炭產業各環節統籌協調不夠。煤炭產業鏈條較長,需要各環節、各領域緊密合作。但我國從煤炭開采、運輸到加工利用等各環節由不同部門管理,缺乏高效統籌協調機制。
其次是對設定的煤炭污染物排放控制目標和標準貫徹落實不到位。煤礦項目投資大,對地方就業和GDP有很大的拉動作用。個別用煤企業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放松了環境保護,違法、超標排放污染物。
另外,相關經濟補貼政策還需要完善。近年來,我國已經采取了燃煤電廠脫硫脫硝電價補貼、排放權交易及煤層氣開發利用補貼等經濟政策措施,推動煤炭清潔利用。還推出了“散煤”替代相關補貼政策,如北京市制定了“農村優質無煙煤替代”規劃,擬于2017年實現劣質煤的全部替換,市財政將按每噸200元給予補貼。
但總的來說,經濟政策缺乏長效機制,有的推進緩慢,經濟政策實施效果有限。比如,對于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國家層面還沒有出臺相應補貼激勵政策,絕大部分省市也沒有。排污收費不高,不足以彌補污染物對環境造成的破壞,不能有效激勵企業更新改造排污設施,煤層氣開發利用補貼落實也較為困難。
最后是先進適用的煤炭清潔利用技術研發、推廣不快。國內的大學、科研院所、煤炭上下游企業都投入一定力量研發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但由于資金、人員投入有限,缺乏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推動政策,市場化程度不高,以至于先進的技術研發、推廣應用不快,煤炭利用水平仍然達不到國際先進水平。
技術、資金、財稅需齊發力
加大技術研發、推廣力度,研發全過程減排技術,拓寬融資渠道,重視引導民間資本投資,盡快完善促進煤炭清潔高效開發利用的財稅政策
記者:針對煤炭污染控制,你認為應該在哪些方面發力,根本解決煤炭污染問題?
孫超:要解決煤炭污染問題,需要從多方面著手做工作。首先是嚴格實行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切實按照各級政府的部署,淘汰落后產能、推動能源替代,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必須不折不扣執行,不能有任何水分。
技術研發、推廣至關重要。要重點研究降低煤炭燃燒污染物排放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將創新出的先進適用技術、工藝和裝備快速投放市場,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當前,絕大部分燃煤電廠鍋爐和工業鍋爐重視末端治理,建議研發源頭減排技術工藝,再配套相應的末端治理。
建立多元化資金支持方式。繼續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支持煤炭清潔利用技術發展。今后應該把引導民間資本設立股權基金、產業基金等,作為資金支持多元化的重點工作來抓。
盡快完善促進煤炭清潔高效開發利用的財稅政策。當前我國煤炭經濟運行仍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企業的虧損面已經達到80%,這也給煤炭企業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難得機遇。國家應該加大煤炭清潔利用技術在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等方面的政策優惠力度,鼓勵引導市場主體對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產業的投入力度。
農村取暖餐飲等“散煤”燃燒污染不可小視,政府鼓勵農村和城市郊區燃用優質煤炭和潔凈型煤,許多地方還實施補貼政策。據了解,個別用戶拿著政府發放的購買優質煤炭補貼,繼續燒低價、劣質煤。
這需要地方政府加大補貼政策執行力度,配套實施其他措施,真正發揮政策的預期效果。對于發達地區可采用購買環境服務方式,用經濟杠桿推動清潔用煤每期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應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和《大氣污染防治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規范煤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處罰違法、超標排污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