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建部發布《關于全國城鎮污水處理設施2011年第四季度建設和運行情況的通報》。2011全年全國污水處理能力達1.36億立方米/日,但新增污水處理能力比2010年有所下降。《通報》指出,隨著未來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重點向縣鎮轉移,污水處理能力的增長將逐步放緩。
污水處理能力增速下降
《通報》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全國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100萬立方米/日,比上年增長8.8%,增速較2010年的17.9%下降一半。目前全國已有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實現了轄區內“每個縣(市)建有污水處理廠”。
業內專家分析指出,目前來看,國內設市城市的污水處理能力已近飽和,未來新增污水處理能力的空間將集中于縣級行政區域。根據《通報》數據,截至2011年底,全國已有637個設市城市和1169個縣城建有污水處理廠,分別占設市城市和縣城總數的97%和71.6%。
進一步的市場分析認為,由于污水處理廠建設直接拉動的是污水處理設備的市場需求,因此,上述現象預示著污水處理新設備的市場規模或許有限,值得期待的應是舊有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拉動的設備需求,擁有技術優勢、出水水質高的設備供應商將優先受益。
根據“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底,全國既有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的日處理量將達5000萬噸,屆時,全國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將達A級飲用水標準。目前國內大部分污水處理廠的出水水質均為B級,需要采用處理效果更佳的諸如生物膜處理等技術對既有處理廠進行改造。
管網瓶頸仍制約產能釋放
《通報》顯示,截至2011年底,全國設市城市、縣累計建成城鎮污水處理能力已達1.36億立方米/日,以此推算,全國全年污水處理能力應達496.4億立方米。但《通報》指出,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廠2011年全年累計實際處理的污水量為393.13億立方米,這意味著有近三成的污水處理產能未有效釋放。
事實上,處理能力與實際效率存在差距的問題過去一直存在。根據國家發改委此前公布的數據,到“十一五”末我國已建成投運城鎮污水處理廠2832座,處理能力1.25億立方米/日,分別比2005年增加210%和108%。但是,這五年時間里全國城鎮污水處理率由2005年的52.4%增至2010年的77.4%,增幅僅為47.7%。
國內一大型污水處理廠負責人曾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處理規模與實際處理率增速懸殊的重要原因是連接污水處理廠的配套管網建設嚴重滯后。過去5年,眾多城市污水處理規劃設計普遍存在“重廠輕網”現象。處理廠設計規模偏大,管網卻不配套,直接導致實際來水量嚴重不足。“一個設計規模為日處理能力10萬噸的項目,實際來水量只有2萬噸到3萬噸,這是普遍情況。”
住建部在《通報》中指出,針對污水處理項目運行負荷率低、管網建設不配套的問題,住建部去年提出了具體整改措施和期限,但截至目前僅有37%的項目完成了整改。住建部稱,今年將進一步加強督導和監管,盡快落實整改措施,同時,今年將適時組織開展整改情況“回頭看”,對整改措施的落實情況進行復查。(郭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