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北工大太陽能光電建筑一體化項目
近年來,國內太陽能光電建筑一體化建設逐步推開。一系列利好政策之后,去年底財政部又發布了《關于組織實施2012年度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示范的通知》,力促光伏建筑一體化在“十二五 ”期間發展。那么,建成后的光電建筑一體化項目運行情況到底如何?記者來到北方工業大學國家級太陽能光電示范項目基地一探究竟。
自發自用的微系統
“北方工大在第二教學樓的屋面與采光中庭、第四教學樓的屋頂花架等位置安裝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組件,建成光伏屋頂、光伏遮陽。”項目工程承包方唯綠建筑節能科技有限公司工程部經理劉曉凱向記者介紹道,“總安裝容量470KW,應用并網發電系統,所發電力全部用于學校自用項目。”
走近第二教學樓,記者看到,樓前豎立著一塊電子顯示屏,上面有總發電量、輻射光強、當日發電、當前功率和總減排二氧化碳量等幾項內容,當天顯示的總發電量為5290度,當日發電155度。
“項目于去年12月底建成,今天時間比較早,太陽還沒有真正‘給力’,所以輻射光強、當前功率都沒有顯示。”劉曉凱介紹。
據了解,光電建筑一體化系統一般由太陽能電池板、匯流箱、逆變器等組成。記者來到第二教學樓的六層陽臺,看到藍色的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組建在陽光下有序排列著。
“我們根據實際情況先設計基礎墩,然后再做支架,現在這些電池組件已經完全固定了。”劉曉凱說。記者初步計算了一下,光是鋪在第二教學樓陽臺的電池板就有280多塊。
據劉曉凱介紹,教學樓的電池都是分串的。此處則是將一定數量、規格相同的光伏電池串聯起來,組成一個個光伏串列,然后再將多個光伏串列并聯接入光伏匯流箱,在光伏匯流箱內匯流后,通過控制器、直流配電柜、光伏逆變器、交流配電柜,配套使用從而構成完整的光伏發電系統。
“系統真正的主腦是逆變器,電流質量的好壞都由它來決定。”劉曉凱一邊說,一邊帶著記者來到了一層的逆變器室,記者看到,兩臺冰箱大小的逆變器正靜靜地立在墻角處。“第二教學樓所有太陽能發的電量都由這兩臺逆變器控制,它們的功率都是30kw。”
經濟效益仍是難點
據了解,北方工大的項目建成后,預計每年可發電量為56.6萬度,可替代常規能源203.8噸標準煤。按照25年計算,項目共計減排二氧化碳共13346噸、減排二氧化硫共83.0噸。
雖然光電建筑一體化減排效益明顯,但目前建成的項目都處在示范階段。“脫離示范階段,真正市場化推廣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唯綠建筑節能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總監齊亞超對記者表示。為什么光電建筑一體化推不開?許多業內人士都對記者表示,最大的問題還是經濟效益。
以北方工大的項目為例,項目總投資為1000多萬元,按照《財政部關于印發<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2010年國家補助標準為:建材型、構件型光電建筑一體化項目原則上定為17元/瓦;與屋頂、墻面結合安裝型光電建筑一體化項目原則上定為13元/瓦。這樣算下來,北方工大得到的實際國家補助為750多萬元,剩下的缺口則是由學校自籌。
“北方工大的光電發電系統每瓦造價約為20多元,算上補貼之后,費效比為1.49元/度電。”齊亞超說,“一般系統的使用年限約為25年,目前學校執行的是居民電價,按這樣的電價算下來,項目最后只能是勉強收回成本。”據她介紹,執行商業電價的項目回收期相對較快一些,一般年限是5-10年。
“經濟效益不明顯是我國光電建筑一體化的現狀,也是難點。”一位業內人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大部分光電建筑一體化項目都是自發自用,發出的電量并沒有上網,不能進行買賣,這就意味著多余電量不會產生經濟效益。”
齊亞超對記者表示,裝機容量較大的項目可以考慮并網,但裝機容量小的還是采用用戶側并網最合適。
近日,財政部和住建部已發出通知,鼓勵優先采用用戶側并網方式實現自發自用,提高光伏發電對現有電網條件的適應能力。
“要提高用戶側并網的光電建筑一體化項目的經濟效益有兩個途徑。”齊亞超說,“一是能源價格進一步上漲,二是光伏組件的造價成本降低。當然,關鍵技術水平的提高也能變相降低成本,經濟效益才能得到改善。比如將現在多晶硅電池14%的光電轉換效率提到30% ,同等情況下成本將會降低很多。目前北方工大光伏系統發出的電量只能滿足學校用電量一小部分。”(肖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