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節能網10月10日訊:9月15日,記者一行驅車來到地處秦嶺南麓、嘉陵江源頭地帶的“千里嘉陵第一村”——鳳縣黃牛鋪鎮東河橋村。遠處青山如黛,云霧繚繞,近處草木蔥郁,流水潺潺,一排排白墻青瓦徽派風格民居點綴其中,讓人分不清哪里是景,哪里是村。
聽聞記者到來,東河橋村支書齊金水興沖沖地帶著我們走村串戶。“這里原來是嘉陵江的一個河溝,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旱季時亂石林立,雨季時山洪洶涌,成為老百姓眼中的‘惡河’。”齊金水指著村旁碧波蕩漾的“迎賓湖”告訴記者,“經過政府改造,‘惡河’變成了秀美湖,防汛抗洪的重點難點成了旅游觀光風景區。如今這里形成了有著3萬平方米水面的湖泊,成為市民旅游休閑的好去處,也成為寶雞和西安市民進入鳳縣的第一道美麗風景——‘迎賓湖’。”
湖旁游人如織,或是散步,或是休閑納涼。“原來大家都不注重生態環境,亂砍濫伐,毀林辦礦,開荒種田,這里海拔1500米,糧食產量不高,結果生態越破壞大家越窮。”從小在村里長大的劉惠玲對生態保護深有感觸。“如今,環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有‘迎賓湖’,還建設了嶺南生態公園,七彩云頂主題公園,原來的貧困村成了著名風景區,村民也跟著富了起來。”東河橋村的巨變源于鳳縣近些年發展理念的轉變。原來鳳縣是有名的礦業縣,從2007年開始提出“生態立縣”戰略,并把其當做一項富民的重點工作來抓。鳳縣林業局局長張永程介紹說,鳳縣每年投資數千萬用于造林綠化工程,如今鳳縣建成了六個特色景區、五大主題公園和兩條旅游產業帶,已經成為三季有花、四季有景,村在花中現、人在花中游的生態綠化縣,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75.8%,國土綠化率達到了91.5%。
生態環境的全面改善帶來了旅游業的全面繁榮,也給群眾帶來了真正的實惠。在東河橋村農家樂門前停滿了來自西安、寶雞的車。“這幾年的變化大呀,生態建設成為從上到下的一致共識。”在“嶺南人家”農家樂,來自寶雞的霍師傅正和家人吃著午飯。“這就是我們的后花園,周末沒事就來,看看青山綠水,呼吸新鮮空氣。”農家樂的主任劉鋒志夫婦正忙著招呼客人,“這兩年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來村里旅游的人特別多,東河橋村的名氣也越來越大,我們村還被評為十大優秀鄉村呢。”說起收入,劉鋒志是一臉的喜悅,“5月到9月是最忙的季節,從早晨10點開始,到晚上11點游人絡繹不絕,我雇了七八個人幫忙,每月的收入有五六萬元。原來種地一年累死累活才掙一萬多元。”如今劉鋒志蓋起200多平方米的小二樓,一樓是餐飲,二樓是住宿。
說起這幾年的變化,“老周農家樂”的主人周現貴贊不絕口。“咱們富裕了,也真是趕上了黨的好政策,政府不僅綠化、修路、建公園,還減免稅收,免費組織村民外出參觀學習農家樂經營,并把名廚多次請到村里,手把手教大家廚藝。如今結合鳳縣地方風味打造形成的‘嶺南豆腐宴’系列菜肴,已經成為我們這里的一絕。”在村口,“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建設綠色文明家園”的廣告牌格外引人注目,雖然車水馬龍,但是路面干凈整潔,村里不僅有太陽能節能路燈,污水處理設備,還有垃圾填埋場。采訪間,正巧碰上何興輝鎮長檢查指導村里的工作。何興輝堅定地說,“生態建設是立縣富民之本,開發不能破壞生態,還要更好的保護生態。”
東河橋村近200人從事農家樂、商品流通等旅游服務業。農民變成了旅游大軍,農產品變成了旅游商品,每年接待的游客有近20萬人。劉曉明是村里的一位“生意人”,他把山里的核桃、松子、土蜂蜜、花椒、木耳、無味籽、蔬菜、手工藝品等進行販賣銷售,“我自己買了車,一年收入有二十萬。”
生態建設帶動了鳳縣文化旅游產業的大發展,成為鳳縣城鄉統籌發展的強大引擎。如今鳳縣游客接待量從五年前的14萬人劇增到2011年的303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到36億元,是2007年的25倍,鳳縣也先后榮獲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城市、中國生態文化旅游強縣、陜西省旅游示范縣等40多項殊榮,連續兩年進入全省十強縣,成功躋身西部百強縣,實現了生態富民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