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沿著丹江口水庫周邊的山道行駛,記者發現山坡上栽種著一層層綠油油的柑橘樹,累累的果實著實令人口舌生津。丹江口市均縣鎮黨委書記柯林青告訴記者,種植柑橘如今已成為當地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而幾年前這里大面積種植的還是黃姜作物,棄姜種橘的結構調整是為了確保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安全而采取的生態措施。
原來,黃姜是一種高效益的農產品,由黃姜加工提煉的皂甙廣泛用于多種藥物生產。前些年,丹江口周邊成為遠近聞名的黃姜產區,黃姜種植和加工是當地支柱產業,數十萬農民因此受益。然而,黃姜加工產生的廢水卻對水源帶來嚴重污染。自南水北調工程提上日程,當地政府便強行關閉所有不具備治污能力的小黃姜加工廠,大批姜農因此失去經濟來源。
移民朱國林老家坐落在水庫淹沒線下的均縣鎮二房院村,與那些外遷他鄉的村民相比,朱國林是幸運的,他家被安排后靠搬遷,但是南水北調工程還是給他的生活命運帶來巨大波折。沒搬遷前,他和大多數鄉親一樣以種植黃姜為生,每畝收入3500元左右,比種糧食高一倍。朱國林家的七畝地全部種植黃姜,可觀的收入確保全家生活富足有余。政府禁種黃姜后,朱國林只好另謀生路。
“南水北調是國家大事,咱老百姓能理解。但是說實話,因保護水源而影響降低了自己的生活水平,心里也是不好受的。”為改善生活,朱國林說他嘗試著外出打工,辛苦不說,收入也遠沒有當初在家種黃姜時高。“后來,政府引導移民種植柑橘,并派技術人員入戶指導,雖說柑橘每畝收入也就2000多元,和種黃姜沒法比,但是收入相對穩定,不比打工收入低。再說,種柑橘可以固土保護水源,是件利國利民的持久產業。我們很多外出打工的移民都回鄉種柑橘了,現在周圍80%以上農戶種柑橘,全鎮年產柑橘4000萬公斤。”
丹江口市環保局總工程師陳進春說,“對水源危害最大的是工業污染,除了黃姜加工企業,丹江口水庫周圍先后關停了污染嚴重的化工廠、水泥廠、木材加工廠等大小企業100多家。這不僅減少了地方財政收入,也極大地影響了很多群眾的生活質量。”
湖北丹龍工貿化工有限公司就是被關停企業之一。年逾六十、已經退休的原總經理張柏勛談起兩年前那段日子,淚花盈盈。為了保護丹江口水庫的水質安全,讓老張他們引以為榮的化工廠在2010年的時候被關停拆除,600多職工瞬間全部失業。作為一廠之長,他必須給職工做表率,勸說大家接受現實。但作為雙職工的他和妻子,內心同樣充滿了無助和茫然,他說當時內心的矛盾使得他一夜白發。采訪中老張說得最多的還是“舍小家顧大局嘛,雖然關停企業心不甘,可是該做出犧牲的總還是要有人犧牲呀,不然,南水北調怎么完成?”令人欣慰的是現在廠里90%的職工都有了新的工作和生活。
一方面堵住污染源,另一方面治理污染源。記者在參觀鄖縣污水處理廠時看到,這座建在漢江邊上的現代化污水處理廠是在當地財政資金緊張的情況下,于2009年底建成的,設計日處理污水2.5萬噸,可確保縣城10多萬人口的生活污水全部集中處理,處理后的水達到一級A標準,可以直排漢江,從而有效地預防了丹江口庫區水污染問題。縣水務公司總經理賈毅告訴記者,“這座幾乎沒有經濟效益的污水處理廠自建成投入運營以來,從沒有停止過一天生產。每年五六百萬元的運營費用全部由政府籌資買單。目前,全縣還有19座5000噸到20000噸的污水處理廠正在建設中,屆時將做到每個鄉鎮都有一座污水處理廠。”
當地水務部門評價結果顯示,丹江口水庫庫區7個斷面水質均穩定達到Ⅱ類水以上標準,完全符合南水北調的調水標準。
不言而喻,丹江口清澈的水源里飽含著湖北人民無私的奉獻精神和濃厚的兄弟情誼,再過一年多它將滔滔流入津城。珍惜、愛護和用好這來之不易的“恩情水”將是津門百姓對湖北人民最好的報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