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物聯傳媒、IOTE國際物聯網展
物聯網行業少有的全產業鏈齊全展會,700+家硬件、集成、系統方案的廠家,一步采購到位 <<< 點擊
我們總認為物聯網是大勢,是潮流,但各抒己見之后,物聯網究竟往何處發展才是正確?
1、經的虛假繁榮
尤其在應用場景上,物聯網曾在全球科技企業面前呈現了一副“虛假面貌”:
例如2014年的智能家居創業潮只能算是曇花一現;2017年工業互聯網的政策火熱無法直接拉動市場需求;早前很多“智慧小鎮、智慧城市“項目不需多長時間都會被爆料有名無實……
把時間拉長,并不是物聯網整體路線錯誤,而是在早期條件下,物聯網在技術水平、商業模式、市場教育、產業標準與生態等細分環節上有太多坑等著要填。就像藍色巨人IBM是最早為物聯網繪制宏偉藍圖的,他們所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曾廣受追捧,但后來就發現推廣難度太大,實際落地的項目寥寥可數。
2、當下擁有充分的發展條件
從大的邏輯方向看,目前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各方面要素基本是齊備的:
國家政策方面,最上有“新基建”的定調,在地方政府有很多細分應用的激勵扶持政策。
技術儲備方面,低功耗廣域網絡和5G等技術負責滿足物聯網無線信號傳輸的基本要求;云計算、邊緣計算等技術負責支撐物聯網海量數據的計算需求;人工智能算法等的發展進步,使物聯網在落地時更具有智能化的表現。
資本注入方面,隨著投資機構對物聯網的深入了解,細分領域頭部公司仍然具有持續獲取大額融資的能力;其他一些IoT新業態的初創公司,仍在陸續獲得資本的青睞。
產業生態方面,無論是感知層、網絡層、平臺層,還是應用層,每個環節都涌現出優秀玩家,它們懂得恪守邊界,并著手在標準統一、生態融合等方面取得進展。
市場教育方面,物聯網已經走過了“是什么”的階段,用戶更多的追問是“有什么用”。相較于概念普及,為客戶解答投入產出比的問題是廠商新的工作重點。
3、疫情打開了物聯網應用加速落地的機會
2020年受全球疫情沖擊以來,世界向我們充分展示了什么叫變化與不確定性,每個人都曾陷入對不確定性的擔憂。但后來的情況證明,危中有機,世界的變化并不是毫無邏輯。
站在2021年的時間節點,我們發現疫情反而從各方面推動了全球數字化進程的加速。在涉及5G、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內容時,國家政策實施的態度其實比以往更堅定,力度更明顯,進程更提前。對企業來說,滿足企業客戶和社會的需求,抓住新一輪增長周期是至關重要的。
4、物聯網不是一項立竿見影的生意
過去十余年,物聯傳媒與物聯網產業鏈的玩家們展開過無數次的探討交流,總是會問“您覺得物聯網究竟何時才能爆發?在哪個細分領域爆發?”類似的問題。
大多數理清現實的企業都明白,囿于物聯網碎片化、分散化的痛點,像微信上線433天用戶數突破1億,上線2年用戶數突破3億,短期內迅速為騰訊取得移動互聯網關鍵“船票”的商業故事,在IoT領域很難復刻了。
而且中國商業已經走過了金融房地產的悶聲發大財、互聯網行業的風光無限之時代,水大魚大的憧憬早已不夠現實,此時并無必要讓心態變得冒進,虛無地制定某款殺手級應用出現的時間節點,修煉內功、補足那些關鍵的短板才是最為重要的。
5、但機會仍然廣泛存在
云計算是奉行長期主義最直觀的例子。物聯傳媒在過往的文章中多次提出,云計算投資大、回報周期長,目前很多玩家都是虧損狀態,但并不妨礙資本和市場對其持看好態度。且目前云計算在企業服務市場的滲透率其實仍不足20%,即便火熱如當前,整個市場的空間無疑還有很大。
物聯網也是同理。按照IDC等機構的預測,全球物聯網設備發貨數量到2024年將攀升至百億級別,將創造萬億美元市場空間。不少物聯網企業在采訪時表示,即便現在的營收規模有限,但考慮到還有太多的傳統設備沒有聯網,或者聯網后未能實現價值服務閉環,這意味著依然有巨大的商業增長空間。
6、企業定位宜精準
面對萬億規模的物聯網市場,企業業務可以橫向擴充,也可以縱向深入,但根本上必須找準定位,從最擅長的角度切入。
近兩年來,物聯傳媒深切感受到產業鏈玩家們恪守邊界,回歸優勢業務的決心與行動。例如RFID企業正敏銳關注RFID特色產品、應用案例的開拓創新;傳感企業側重思考新形勢下國產替代、傳感生態建設的需求;通訊企業認為應當率先抓住2G/3G減頻退網背景下的新機會;定位企業保持專注在利用前沿技術提高定位精度;平臺企業仍然在向細分領域發展,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知識與經驗;安全企業致力打好每一場安防攻堅戰……
7、適時往外去探
雖然前面提到物聯網定位應保持克制,但考慮到每個行業智能化進程并不相同,而所有傳統行業又都有智能化升級的機會。因此,我們無法排除企業在某個時機擴大業務場景的可能性,這與盲目擴張并不相同。
例如最近一段時間以來,華為先是成立“煤炭軍團”切入礦業,又爆出基于機器視覺的智慧養豬解決方案進入農業,接著還展示了智慧光伏解決方案,在能源領域秀出肌肉……其中很大的一個邏輯,是這些傳統行業擁有足夠大的智能轉型前景,華為有能力利用其在5G、AI、云、物聯網等ICT領域的優勢,完成其“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之目標。
8、潤物細無聲的變化
2020年12月人民日報發布一篇《上海:獨居老人水表12小時不走自動預警》新聞,引起媒體大眾的廣泛討論。更早在2019年,阿里云智能IoT團隊在杭州德勝社區,也為數百戶獨居、孤寡老人安裝了智慧養老系統。該系統包含了一套人體傳感、門磁、一鍵告警按鈕等硬件設備,以及物聯網軟件平臺,借此對老人在家的走動和進出門情況進行感知監測,在發生意外情況時完成報警。
IoT一定是跟垂直行業有關的,并且無論從哪個領域進行觀察,物聯網都不是高大上的不可接觸之物。我們常說找不到物聯網的爆發點,但實際上很多改變都已經在悄然發生,或許是服務于B端企業,或許服務于C端民眾……
9、也有困惑
中國物聯網產業終究是走過了十年,目前還在爬坡階段。有時候心急起來,我們也會有無數問題:
“既然物聯網更需要長跑的毅力,持續穩定的現金流從哪來?”
“當更多的競爭者涌入,我該如何構建強大的護城河?”
“物聯網細分領域是否已經呈現明朗的市場格局,后進者是否還有機會?”
“我有一個物聯網需求,找誰做比較靠譜?”
“如何廣交良緣,攢起屬于自己的物聯網生態?”
……
但既然我們不愿意站在原地等候,就不必害怕對物聯網提出問題,相反更應該主動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迎接前方的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