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8日,中央第六環境保護督察組對陜西省開展了環境保護督察,2017年4月11日反饋了督察意見。
責任 環保投入比上年增加2.6億元
省委、省政府把生態環境治理作為全省三大攻堅戰之一,將中央環保督察整改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季度點評和省內環保督察的重要內容。省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對59個具體問題,明確了238條整改措施,按月調度進展情況,對重點問題跟蹤督辦、緊盯不放,確保了整改工作扎實有效開展。
此外,加大環保投入,印發《關中地區鐵腕治霾專項行動獎補辦法》,2017年,省財政累計撥付環保專項資金21.9億元,比上年增加2.6億元,增長13.5%,有力支持了環保基礎建設。
問題 把治污降霾作為環保頭號工程
針對“重點區域流域環境形勢嚴峻”問題,省委、省政府把治污降霾作為環保頭號工程,成立了省鐵腕治霾工作組,每月召開一次點評會議,每季度開展一次督政查企專項行動,突出抓好秋冬季大氣污染治理,統一標準聯防聯控。2017年關中8市區平均優良天數198.3天,同比增加7.3天。10-12月,西安市優良天數達到44天,比2016年同期增加12天,重度污染以上天數7天,比2016年同期減少20天。
系統推進水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推行河長制。
針對“部分重點區域生態破壞較為嚴重”問題,多部門聯合開展了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執法檢查。秦嶺地區采石企業數量由2014年底的457個減少到168個;渭北“旱腰帶”地區采石企業數量由2014年底的353個減少到109個。
開展“綠盾2017”專項行動,全省61個自然保護區共排查出問題87個,逐一制定整改方案,立行立改的47個問題已全部整改到位,各類違法行為得到有效處理。
整改 366口“邊緣殘次”油井拆除不合格裝置
針對“陜北原油開采及陜南尾礦庫環境隱患整治不到位”問題,與陜西延長石油集團、中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簽訂了安全生產目標責任書,進一步落實石油企業整治主體責任;完成了對長慶油田分公司96項管道隱患治理項目的掛牌督辦。366口“邊緣殘次”油井全部拆除了就地明火加溫脫水裝置,對含油污水、污油泥按規定進行了處置。2017年,陜北地區共發生原油管道泄漏事故5起,同比減少16起,原油管道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形勢明顯好轉。
對陜南244座尾礦庫按照“一庫一策”要求,逐一建立安全管理臺賬,開展隱患排查、建立風險源分級、分類管理制度,完善環境應急預案。2座“無主庫”已完成治理,15座“頭頂庫”中有9座已完成治理,15座未完成漿砌石排洪系統改造任務的尾礦庫有5座已完成治理。
追責 對154名領導干部進行追究 含廳級26人
針對中央環保督察移交的15個責任追究問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由省紀委統一審核把關、精準量責,共對154名領導干部進行責任追究。其中,廳級26人(正廳級11人,副廳級15人),占16.9%;處級74人(正處級48人,包括縣委書記、縣長9人,副處級26人),占48.1%;科級以下54人,占35%。給予黨紀、政務處分共113人(黨內嚴重警告6人,黨內警告20人,行政記大過9人,行政記過37人,行政警告41人),占到總人數的73.4%;誡勉談話35人,占22.7%;通報6人,占3.9%。
責令渭南市政府、漢中市政府、商洛市政府、韓城市政府、西咸新區管委會、省國土資源廳、省水利廳、省環境保護廳、涇陽縣政府、淳化縣政府共10個單位作出書面檢查并切實整改,同時按要求向社會公開。
措施 加快推進經濟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
加大環境執法監管力度,2017年,共出動執法人員14.29萬人(次),立案查處環境違法企業6139家,處罰金額1.67億元,移送公安機關適用行政拘留環境違法案件218起,行政拘留173人,移送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27件。
健全完善長效機制,印發出臺了《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陜西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關于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集中的縣(區)執行重點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的公告》《關于建立環境保護司法審判與行政執法聯動工作機制的意見》《陜西省河長制工作會議制度》等一系列文件,為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加快推進經濟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2017年,全省完成煤炭去產能96萬噸,房地產庫存規模同比下降17.4%,國有企業杠桿率同比下降2個百分點,全年降低企業成本43億元,規上工業利潤增長75%左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1.6%左右,完成煤電超低排放改造566萬千瓦,萬元GDP能耗下降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