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今年以來,有凱馬B、廣濟藥業、和勝股份、龍蟒佰利、輝豐股份、南京熊貓等6家上市公司發布了涉及環保的處罰整改公告,罰款金額累計近4000萬元。其中,凱馬B罰款金額最大,達3174.21萬元,輝豐股份收到兩次罰單,罰款金額累計達680萬元。較多企業被罰款原因涉及碳排放超標、煙塵排放濃度超標、水污染等。
國新未來科學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徐光瑞昨日告訴《證券日報》記者,被罰上市公司主要問題有兩個方面,一是企業自身的排放問題,包括廢水、廢棄和固體廢物的超標排放,二是環境管理粗放,對自身和下屬企業監管不力。監管的重點主要是工業企業,由于行業特點決定,煤炭、鋼鐵、化工、建材等行業一直都是高耗能、高污染,因此也是政府監管的重點。
徐光瑞表示,監管重點在三個環節,一是排放領域,包括工業廢渣、廢水、廢氣等;二是管理領域,包括生產設施必須與環保設施配套使用,遵守環保法律、行政法規或規章等;三是誠信領域,包括環保設施的建成和使用情況是否如實上報、受到處罰是否如實、及時披露等。
金聯創煤炭行業分析師畢方靜昨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化工、鋼鐵類工業企業受環保政策的影響較大。受影響較大的是一些中小規模的企業,現有的利潤并不能投入必要的環保設施。因此部分中小型企業被淘汰,預計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被淘汰。國有企業、大型的企業抵抗力較強。
為提高公司環保意識,證監會此前提出,違反環保規定受到行政處罰情節嚴重的上市公司,IPO和重組均會受到阻礙。去年6月份,生態環境部(前身為環境保護部)與證監會在京簽署《關于共同開展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工作的合作協議》。將始終堅持改革創新,共同研究完善環境信息披露的內容、渠道等要求,采取差別化的監管政策措施,為綠色金融體系建設樹立新標桿。
有關數據顯示,滬市已有370余家上市公司建立了環境信息披露機制,主動披露環保相關信息。深市118家節能環保行業公司,累計投入191.18億元開展環境技術與產品服務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