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7年年底,陜西在對榆林市開展環保督察試點的基礎上,先后分三批實現了省內13個市(區)環保督察全覆蓋。前兩批7個市(區)已經正式反饋了督察情況。一場為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的環保“風暴”正席卷三秦大地。
關停“散亂污”企業2913家
2016年5月,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陜西省環境保護督察巡查方案(試行)》,規定陜西省督察工作將以省委環境保護督察組的形式,對各市黨委和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開展督察,并下沉至部分縣(區)黨委、政府部門。
2016年,督察組進駐榆林。隨后的一年時間里,我省實現了環保督察全覆蓋。環保督察組進駐后,緊盯重點區域、突出問題、中央環保督察指出的問題、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使環保督察的過程成為發現問題、剖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大量的“散亂污”企業和低端企業,耗用資源能源,產生嚴重污染,經濟效益卻很低,這些是當前環境治理的重點難點,也是群眾投訴的熱點焦點,更是高質量發展的絆腳石。因此,省委環保督察的重點首先是在各地開展“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
以西咸新區灃東新城為例,自2016年12月以來,三橋、王寺街辦累計摸排“散亂污”企業339家,取締317家,停產整治22家。
與灃東新城類似的還有很多。據不完全統計,環保督察期間,全省共關停取締“散亂污”企業2913家,為促進產業轉型騰出了環境容量。通過環保督察,各級黨委、政府踐行綠色發展的意識也在不斷增強。
出臺法規政策文件26項
秦嶺是我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也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生物基因庫。但在中央環保督察和省內環保督察時仍發現不少非法采石采礦、保護區內建設小水電等問題。
針對中央環保督察組來陜督察時發現的涉及秦嶺生態保護的主要問題,省政府于去年9月印發了《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整改工作方案》,力爭到2020年底,全面遏制秦嶺地區各類破壞環境的行為。
同時,我省還通過“綠盾2017”專項行動、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專項監管執法檢查等舉措,嚴厲打擊秦嶺區域以及自然保護區內環境違法行為,有序開展生態環境恢復治理。
環保督察開展以來,全省先后出臺了26項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規、政策、文件。省人大常委會修訂了《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進一步明確了禁止開發區、限制開發區、適度開發區的范圍,加大了違法行為處罰力度。省高院、省環保廳聯合出臺《關于建立環境保護司法審判與行政執法聯動工作機制的意見》,加強環境保護司法審判與行政執法聯動……
一系列長效體制機制的形成,為陜西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長足動力。
警示一大批領導干部
無論是對關中大氣污染防治的督察,還是對渭河、漢丹江水污染防治的督察,我省的督察主體已不僅僅是企業,督政已經成為督察工作中的重要內容。
省委第二環境保護督察組給延安市環境保護督察工作的反饋材料中寫到,延安市主要河流水質呈惡化趨勢。今年2月28日,省環保廳就水環境質量惡化約談延安市寶塔區、黃陵縣、宜川縣、延川縣、延長縣等5縣(區)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要求相關縣(區)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夯實水污染防治工作主體責任,扎實推進突出問題整改,依法依規嚴肅責任追究。
記者了解到,為推動環保壓力層層傳導,省委、省政府先后召開省委常委會會議、省政府黨組會、省政府常務會等,聽取、研究、審議、籌劃、部署省級環保督察工作。
省委書記胡和平多次聽取環保督察情況匯報,仔細審閱環保督察方案和各市(區)環保督察報告,要求系統考慮、協調推進、切實加強各項工作,真正把督察變成推進我省環境保護上臺階的契機和動力。分管副省長多次過問指導督察工作情況。其他省級領導也利用檢查調研之機,察看問題整改、指導督察工作。
省環保督察辦有關負責人介紹,環保督察期間,他們共與237名現任和退休市級領導,290名市級部門和部分縣(區)主要領導進行了談話,調閱資料7.7萬余份,走訪255個市級部門和單位,對115個縣(市、區)開展下沉督察和補充督察。這些舉措對被督察地的各級各部門一把手乃至具體業務管理人員的思想觸動都很大,有效推動了環保壓力層層傳導。
解決群眾投訴3782件
記者了解到,第一批省委環保督察組進駐當天,舉報電話就接連不斷。
環保督察期間,3個省級環保督察組共受理群眾來電來信舉報案件1358件。3個省級環保督察組先后派出10個信訪案件督辦組跟蹤督辦,目前已全部辦結。
同時,環保督察開展期間,各地積極貫徹邊督邊改原則,堅持立行立改,共解決群眾信訪舉報環境問題3782件,累計責令整改2257家,立案處罰812家,罰款5374.3萬元,立案偵查22件,行政拘留20人,約談1104人,實施問責1245人,有效解決了一大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
延安市市長薛占海認為,省級環保督察轉辦的大多問題都是影響群眾身心健康、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考驗干部的觀念和作風,也讓大家進一步反思經濟發展與群眾幸福指數的關系,有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通過對13個市(區)開展省級環保督察,我省的區域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環境質量得到改善。2017年,全省完成煤炭去產能96萬噸,完成煤電超低排放改造566萬千瓦,萬元GDP能耗下降3.2%以上。同時,13個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平均238.5天,同比增加了8.3天。
今年,我省還將進一步完善各項制度,出臺督察人員紀律規范等相關文件,全力做好中央環保督察整改工作。同時,今年還將對被督察市(區)適時組織開展整改“回頭看”工作,確保督察效果實實在在,為陜西追趕超越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