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霧霾、沙塵齊聚京城,除了此前啟動的空氣重污染橙色預警外,相關部門還發布了今年北京首個沙塵藍色預警。監測顯示,3月31日0時至4月2日2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中有4個城市細顆粒物(PM2.5)日均濃度達到重度污染。針對該次污染過程,京津冀區域共10個城市啟動了重污染天氣預警響應。
分析此次春季霧霾的成因,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表示,隨著采暖期的結束,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錯峰生產的各類工業企業陸續恢復生產作業,在民用采暖排放大幅減少的同時,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顯著增加。
世界衛生組織2016年9月發布的《關于空氣污染暴露與健康影響的國家估算》指出,空氣污染已成為人類健康所面臨的最大環境風險。武漢商職醫院呼吸科主任李愛瓊曾對媒體表示,用稅收這個調節杠桿,形成有效約束和激勵機制,讓高污染、高排放企業加速綠色轉型,減少污染物排放,這對綠色發展大為有益。
據記者了解,為了治理環境污染,我國自1979年開始便確立了排污收費制度,同時也設置了與環境有關的稅種,包括資源稅、消費稅、車輛購置稅和車船稅。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1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審議通過,自201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也標志著我國第一部專門體現“綠色稅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單行稅法的出臺。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實施條例》、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等多個環保法律法規也于2017年相繼出臺。
業內人士指出,2017年是環保政策法規密集出臺年,2018年將是環保政策法規落實年,也是環保稅正式開征之年,同時也是無數企業走向綠色環保生產的重要轉折年。
記者了解到,環保稅來源于“排污費”,征稅的污染物種類有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體廢物和噪聲四類,與“排污費”的征收范圍一致。和“排污費”不同的是,此次環保稅增設了減稅項。此舉將有利于引導企業改進工藝、減少污染物排放,特別是減少高危污染物的排放。
根據環保稅法第十三條的規定,納稅人排放應稅大氣污染物或者水污染物的濃度值低于排放標準30%的,減按75%征收環境保護稅;低于排放標準50%的,減按50%征收環境保護稅。這一征收機制,為企業帶來了發展思路的轉變,節能減排成為了“順理成章、有利可圖”的事情。
此外,以前的“排污費”收入是中央與地方共享。國務院去年年底發布的《關于環境保護稅收入歸屬問題的通知》明確,為促進各地保護和改善環境、增加環境保護投入,國務院決定,環境保護稅全部作為地方收入。
隨著2018年環保稅的開征,近期各地在大氣和水污染物可選的稅率范圍內公布了詳細的稅率。以環境問題較為突出的京津冀地區為例,其中,北京市按照10倍的上限確定了本地區適用稅額,即大氣、水污染物適用稅額分別為每污染當量12元和14元;河北省則按照最低標準的8倍,也確定了環北京13縣大部分水污染物的適用稅額。 據北京市地稅局稅收管理三處處長陸坤介紹,2016年北京排污費收入為6.13億元,但大氣污染治理投入達165.6億元、水資源保護投入達176.6億元,遠高于排污收費金額,從高確定稅額標準,充分體現了“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有利于強化排污者責任。
此外,一部分潛在“排放大戶”在面對經營成本可能增加的同時,也對環保稅靈活的減免稅機制表示了認可。河北省保定市蓮池區一家印刷廠的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開征環保稅的初級階段恐怕將使企業短期內面臨一定的成本壓力,但隨著企業加大節能減排力度,調整產業結構及產品轉型升級,就能夠減少稅收成本,最終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贏。
一家制藥企業負責人也表示:“環境保護稅的一些優惠政策,是對企業堅持綠色發展的獎勵。即使對于排污企業來說,只要勇于淘汰落后產能,促進產品生產和生產過程綠色化,壓力也會變成鳳凰涅槃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