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五位一體”推進鄉村振興,首當其沖是要解決好“產業興旺”,產業不興旺,農民兜里沒有錢,就無法實現鄉村振興。昌盛日電通過“一地多用”“種養結合”的模式,實現因地制宜的“立體式”光伏農業,既不改變原有的土地性質,又可以大大提高單位面積土地利用率,原有土地除產出高附加值經濟作物外,還可產出清潔電力。
以光伏農業園區為載體,以光伏農業科技大棚為依托,除了新能源產業外,一個個新型農業產業不斷注入當地,加上以物聯網技術為代表的現代農業科技的引入,傳統農業升級為科技農業、智慧農業、高效農業、規模化農業,為周邊區域帶來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和培育新龍頭的契機。以山東青島為例,昌盛日電建立起的9000多畝的太陽能生態農業示范基地,每年產出的清潔電能達2.2億度,可供7萬多個普通家庭一年使用;同時園區的農業產業達到60多種,食用菌、光伏茶等已經成為細分領域農業翹楚。
在此基礎上,昌盛日電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通過二產深加工,提升農業產業價值,拉長農業產業價值鏈條。以民宿、農業休閑旅游、休閑采摘、科普教育等三產強力帶動,實現全鏈條運營,充分挖掘鄉村潛力,既實現了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又為鄉村振興鑄造出有力的產業引擎。
在昌盛日電光伏農業園區內,園區產業向周邊村民開放就業崗位,周邊居民除可以獲得穩定的土地流轉收益外,還可進入遠去打工,每月可以獲得工資性收入,對于種植能手且有意愿承包大棚的農民,企業給予承包政策,農民可以承包大棚做“小老板”。
除產業帶動外,2015年昌盛日電建起全國首個農業類創客空間,并已打造為國家級孵化器、成為科技部首批星創天地,提供12大創業服務,有創業意愿的農民就可以通過企業的創客平臺,經過培訓指導完成創業,最終實現由傳統農民到承包戶再到創業者的“三級跳”。
昌盛相關負責人表示,昌盛模式突破了“小農業”圈子,成就了“大農業”格局,產業路子越走越寬,農民增收渠道越來越多,光伏農業正成為科技興農、富農的新路子,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