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國光伏產業較快發展,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多晶硅產量24.2萬噸,同比增長24.7%;硅片產量87GW,同比增長34.3%;電池片產量68GW,同比增長33.3%;組件產量76GW,同比增長31.7%。產業鏈各環節生產規模全球占比均超過50%,繼續保持全球首位。
同時,2017年光伏發電市場規模快速擴大,新增裝機5306萬千瓦,其中,光伏電站3362萬千瓦,同比增加11%;分布式光伏1944萬千瓦,同比增長3.7倍。
不過,在較快增長的背后,光伏產業仍然面臨隱憂,從供給側來看,光伏各環節新增及技改產能將在2018年逐步釋放。而從需求側來看,國內外新增規模的增速將會放緩。此消彼長將導致2018年我國光伏市場供需失衡,上下游各環節產品價格將進一步下探,企業將會承受較大壓力。
為迎接產業挑戰,推動光伏產業進一步發展,據了解,2018年,工信部將會同相關部委共同發布《智能光伏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推動光伏產業智能化升級,鼓勵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光伏領域應用;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光伏產業深度融合。探索推進在建筑、水利、農業、扶貧等領域應用示范建設。
企業效益向好
2017年光伏產業政策利好不斷,整個光伏行業也在政策和市場的多重利好中蓬勃發展。
工信部1月23日發布《2017年我國光伏產業運行情況》,總體上來看,受國內光伏分布式市場加速擴大和國外新興市場快速崛起雙重因素影響,2017年中國光伏產業規模穩步增長、技術水平明顯提升、生產成本顯著下降、企業效益持續向好、對外貿易保持平穩。
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多晶硅產量24.2萬噸,同比增長24.7%;硅片產量87GW,同比增長34.3%;電池片產量68GW,同比增長33.3%;組件產量76GW,同比增長31.7%。產業鏈各環節生產規模全球占比均超過50%,繼續保持全球首位。
隨著技術進步及自動化、智能化改造推動,國內龍頭光伏企業的多晶硅成本已經降至6萬元/噸,組件成本降至2元/瓦以下,光伏發電系統投資成本降至5元/瓦左右,度電成本降至0.5-0.7元/千瓦時。
受惠于政策利好及市場規模擴大,2017年光伏企業的出貨量普遍提升。同時由于技術進步帶動成本下降,行業企業的盈利水平明顯提升。據統計,上游硅料、硅片、原輔材以及下游逆變器、電站等環節毛利率最高分別達到45.8%、37.34%、21.8%、33.54%和50%。
近期多家光伏企業發布的年度業績預告數據也印證了上述結論。如通威股份,該公司1月8日晚發布的業績預告稱,預計公司2017年全年凈利潤為18.45億元-20.49億元,上年同期為10.25億元,同比增長80%-100%。
瑞銀中國公用事業及新能源行業分析師劉帥對光伏市場的前景保持樂觀,“受全球新興市場需求增長推動,我們預計2018-2020年全球光伏年需求將達112GW-136GW,中國未來3年年均光伏裝機容量將至少在50GW 水平。”
推動智能化升級
在光伏產業搭乘政策春風快速發展的同時,工信部也指出了行業目前面臨的挑戰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毫無懸念,供需矛盾依然是擺在光伏企業面前的第一大難題。“隨著新增產能持續釋放,市場供需壓力將加大。”
工信部指出,從供給側來看,光伏各環節新增及技改產能將在2018年逐步釋放。而從需求側來看,國內外新增規模的增速將會放緩。此消彼長將導致2018年我國光伏市場供需失衡,上下游各環節產品價格將進一步下探,企業將會承受較大壓力。
工信部表示,“為進一步規范我國光伏產業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我國光伏產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下一步將重點做好多項工作,其中包括“發布智能光伏產業行動計劃”、加強行業規范管理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
據了解,2018年,工信部將會同相關部委共同發布《智能光伏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推動光伏產業智能化升級,鼓勵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光伏領域應用;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光伏產業深度融合。探索推進在建筑、水利、農業、扶貧等領域應用示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