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缺乏第三方介入,不免擔憂這個市場也會因為主體參與交易意愿不強,從而缺乏流動性、無法形成價格機制而成為“死水一潭”。
8月16日,上海成為繼北京之后,第二個正式宣布將在2013年啟動碳交易試點的城市。雙城競速由是開端。
2012年年初,國家發改委宣布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東、湖北、深圳等7省份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要求2015年建成碳交易市場,并向全國范圍推廣。
北京、上海均提前交出答卷,中國碳交易市場在跌跌撞撞中終于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
相較此前的北京方案,上海方案更顯具體,至少涉及二百多家工業和非工業企業,這還不包括進入試點“報告圈”的重點用能單位和新增排放企業,他們雖暫不進入“交易圈”,但將被要求建立碳排放報告制度,為下一步進入碳交易市場做準備。
尤為難得的是,上海已經基本摸清上述二百余家企業的排放清單,至少從參與這兩個城市碳交易體系設計的內部人士觀點來看,上海納入“交易圈”的企業肯定要多于北京,基礎數據摸底工作也更為扎實,更顯得“有米下鍋”。
即便如此,北京和上海也已將其余幾個試點城市甩在了后面。此前被業內人士看好的深圳碳交易試點目前進展緩慢,其重點似乎放在對于轄區內企業的碳盤查工作上,這一定位對于本該推進碳交易體系整體設計的交易所是否合適,還有待商榷。而據了解,湖北、廣東兩省的碳交易試點工作則仍然處于課題研究階段。
碳交易試點正式啟動,留給先行者北京和上海尚有不足一年的時間,而可預期和不可預期的“煩惱”相信也會接踵而來。
在交易主體選擇之后,下一步的工作首先將是如何分配配額。從試點方案公布的細則來看,雙城基本都采取的是“以歷史排放為主,行業基準為輔”的基線,分配額度則先期“以無償分配為主”。免費額度分配的多,則造成供大于求,無法形成交易的動力;免費額度分配過少,則在碳交易初期會挫傷企業參與的積極性。
歐盟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期,就曾經面臨此類問題,導致碳價一度觸底為零。
此外,核查體系、交易規則和平臺、補償機制、注冊登記以及市場監管、履約與處罰機制等環節,一環扣一環地決定著整個交易機制的完整與成功與否。
相形之下,人們更需要擔心的問題,或許應該是碳交易市場的價格形成機制。
從歐盟排放交易市場的經驗來看,價格信號準確反映市場排放權供需狀況是排放交易體系有效配置環境資源的前提和必要條件。歐盟排放交易體系在2005年1月實施時,就有7家經紀人和20家大的能源供應商和大的銀行加入。隨著這些相關機構陸續加入,排放權交易市場體量隨之變大,流動性變高。
而從目前北京和上海的方案來看,還十分缺乏第三方即包括銀行、能源供應商等在內的中間交易機構的介入。如果缺乏這一重要的環節,即使未來建立了碳市場,也不免擔憂,這個市場也會因為主體參與交易意愿不強,從而缺乏流動性、無法形成價格機制而成為“死水一潭”。
在這方面,先行的決策者們或許不僅可以借鑒歐盟的經驗,更可以借鑒一些中國期貨市場早期發展的經歷,盡早形成中國自己的、真正的碳交易體系。
來源:南方周末